(上接一版)
给户外劳动者一个歇脚点,是建设“工会爱心驿站”的初衷。去年11月,省总工会下发《陕西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暨“工会爱心驿站”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区在今年5月30日前,建设一批“工会爱心驿站”示范站,须配备空调、卫生间、饮水机、微波炉、急救药箱、报刊杂志等设施和物品。同时拿出300万元给予一次性补助,推动《方案》落实。
“工会爱心驿站的建设很有意义,对工会工作是非常好的启示。”省总工会主席白阿莹说,“其建设的意义在于投入少、效果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精准服务!”
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建成“工会爱心驿站”255个,在建154个,基本实现了全省覆盖。
作为试点市,西安已建设了105个“工会爱心驿站”,服务户外劳动者3万余人次,并将驿站位置上传互联网,方便户外劳动者找寻。在咸阳,截至5月底已在市区及兴平、三原等地建成驿站40个,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在延安,已建成驿站49个,并把服务对象扩展到长途客运司机、电力巡管员、邮递员等群体。
此外,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市部分“工会爱心驿站”还增加配置并增加了延伸服务。4月16日,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剑在西安市调研“工会爱心驿站”时,又提出了新构想——在驿站设立24小时不打烊职工书屋和创业咖啡吧。
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仲茜强调,各级工会组织要持续推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实打实、面对面、心贴心的精准服务,让他们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实现服务职工全天候
三年前,一项接地气的职工服务模式开始实施的消息在我省一线职工中不胫而走。
“以后周末我们也上班,有问题随时来……”2015年11月13日上午,铜川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李小龙对前来办事的职工说。
前一日,省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窗口单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为方便职工群众来访,全省各级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和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等窗口单位从即日起实行“每周服务职工7天工作制”,八小时之外要安排工作人员值班,确保工会“12351”服务职工热线电话24小时畅通。各窗口单位可采取轮休、换休、补休等方式,确保接待来访职工和本单位工作人员休息两兼顾。
对此,西北耐火材料厂职工王某开心地说:“工会的这种上班方式太走心了,我们平时上班根本没时间去办理一些业务,等有时间想去办理了却发现是周末,这下好了!”
这只是我省工会“全天候”服务职工的一个侧面。
在省总工会指导下,从去年11月23日开始,我省建设工会在系统内开始尝试“1+X+100”微信联系服务农民工活动,可谓真正把服务职工落实到了“7天24小时”。此活动中,各企业、项目的工会主席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建立与农民工直接联系的微信群,即每“1”名工会主席通过“X”工会副主席、若干工会干部)将100名农民工纳入自己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直接倾听农民工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
今年3月,陕建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部农民工日常在岗工作人数达六七千人,部分农民工更是夫妻齐上岗,工地生活极为不便。能否设立夫妻房?当一位农民工将愿望通过微信反映给项目工会主席后,项目部建设了夫妻房,让100对农民工夫妇“喜迁新居”。
“谁有电工资源”“夏季施工防暑降温大招”……还有新闻播报、励志故事。群里的互动五花八门,而且不分早晚。目前,形成了“小群连大群大群套小群、工会主席直接服务农民工”的微信平台,并且在我省其它行业开始复制,受到了基层职工的充分认可。
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剑说,“1+X+100”微信联系服务农民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联系”,实现“服务”。
在深化改革中,工会爱心驿站、七天工作制、普惠制服务这些惠及职工的创新举措,以及互助保险上门送、送健康到身边等“走心”做法和延伸服务让职工收获满满……服务无止境,职工在心中,陕西工会服务职工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