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打造农产品“科技芯”,让产业更具生命力
一年多的时间,陕煤集团依托“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的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模式,共投资建设了7个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基金支持,已经带动贫困人口1000余人,贫困户500余户。到2019年,随着项目的建成和投产,预计有10余万相关产业的农民将从中受益。
如何让当地致富不返贫,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让产业更具长久生存生命力?对陕煤集团在榆林的产业扶贫来说,无疑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总经理李勇介绍,产业扶贫就是要通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企业在产业发展中获益,达到双赢。
对于从事煤炭行业的陕煤集团来说,欠缺食品、药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人员和行业渠道,但是陕煤集团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个理念,聘请了国内资深种植专家、生产工艺专家,联合国内最好的设计院,研究院,产品策划团队,并与相关领域最强企业合作,实现借船出海。目前,天芪公司与国家卫健委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同仁堂、丽珠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北国枣业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在使产业迅速融入行业的同时,坚持“高层次谋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效益回报”,为每个项目寻找一流的设计单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建立上下游联动合作模式,保证新型产业的生命力。同时,与各贫困县政府深入合作、交流,形成高端化转型、大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园区化承载、产业化推进发展模式,确保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产业富有生命力的关键就是要为产品打造“科技芯”。做产业扶贫,除了要改变原有粗放式管理模式,陕煤集团还将实现管理规范化、研发科学化、仓储智能化、生产现代化,并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多种营销手段,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新颖的大健康产品,最终实现从供给侧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目前,通过实施各农业产业项目,陕煤集团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广泛的宣传效应,让枣农对销售渠道放心、对销售价格放心,有效促进了一大批农民返乡养护,减少了枣园“撂荒”;而黄芪种植已经由子洲县扩展到榆林市全域种植。针对红枣锈病、裂枣、品种改良,黄芪选种、育种、科学仓储等技术难题,计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来加大相关产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伴随着国家扶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陕煤集团通过“用制药的标准做食品”的理念,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着力打造食品、药材领域“百年老店”。通过提升地域品牌,助推地方产业蓬勃发展,引领陕北地区农业发展导向,带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