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大数据”背后的神圣使命

2023年09月23日

11月9日11点01分,走进西安动车段数据诊断组办公室不到半分钟时间,主屏幕上就接收到了十几条动车行驶时传来的新代码。

“这些代码代表着动车的一个个系统。”数据诊断组梁博说。

梁博指着侧面的两个屏幕告诉记者,那是铁路线的显示,线上带型号的绿色标志就是运行中的动车。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动车的温度、时速、时间等所有系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代码。只要有代码传来,就能知道哪个车组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大数据”让老一辈列车工人拿着手电找故障的时代经成为历史。

“有了大数据支撑,动车除特殊情况外是不会晚点的,安全上更是为动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其成为新时代乘客出行必选的交通工具。”梁博评价道。

动车为何不会晚点?梁博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现在动车在发现问题时,系统都会第一时间向数据诊断组远程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而且每组动车上也有自己的车载数据可供工作人员随时下载。同时,每组动车上还配有一名随车机械师负责车辆突发事件和故障的处理,从而确保及时修复和准点出发或到达。

谈及大数据下的动车时,小组几人颇为感慨。

“我们一组有4人,接收数据、下一线和分析数据是我们组明确的分工。接收数据后,通过分析排除正常代码,将有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当天负责接收数据的贾文婷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抱歉,数据太多,这份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

时钟指向12时,辛华斌还在一线忙碌。记者向贾文婷、敏彦打招呼告辞,她们因为专注于屏幕数据,以至于喊了好几声才反应过来。记者走出数据组办公室时,梁博已经加入了小组的其他工作。或许,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动车“大数据”科技背后的神圣使命!

本报记者 王何军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米亚卓责任扛在肩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8/11/20181112_74501541944839.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8-11/12/20300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