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脱贫攻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白河县通过移民搬迁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和社区工厂带动产业发展,兜底政策保障特困群众生活促进增收、实现发展。
干部苦帮:帮发展聚人心
在西营镇高桥村,全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在繁忙的工地上,安康市委组织部派驻高桥村的第一书记王能葆说:“扶贫工作不仅要给村民定发展的路子,还得把人心聚起来。”
今年年初,王能葆带领驻村工作队进驻高桥村,迟迟未开工的服务中心是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村民都希望服务中心建得离自己的自然村近,村两委也无法达成共识。
“群众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村两委的问题。”王能葆说。为了给村两委“换思想”,他多次召开组织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把两委班子的心结解开。
高桥村是深度贫困村。为了找到发展路子,王能葆跟着村民李永学早上7点进山、晚上7点出山,摸清了溶洞、山寨等旅游资源。他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拓宽从高速口到村子的公路,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驻村工作队的付出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部的摩托车放在路边,下雨了群众帮着盖上座垫;村民给他们送菜送肉,“埋怨”干部不收是看不起人。贫困户肖长军说,“他们下这么大的苦帮我们,我们也要跟着他们好好干。”
干部真帮实干的例子在白河还有很多。为了给社区工厂招商引资,西营镇党委书记王海波多次冒雪开车到数百公里外的湖北十堰火车站接送客商。客商被他的诚意感动,决定在西营投资建厂。王海波说,目前已落户6家工厂,解决500人就业,带来就业收入1000万元。
白河县委组织部部长张吉彩说,从县领导到基层干部,都有帮扶的村和贫困户。他们为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周周上门了解情况,对贫困户情况“一口清”。
群众苦干:干事业奔幸福
卡子镇仓房村在大山深处,当地有能力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30多年前,初中辍学的黄治贵到河南煤矿打工,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开了煤矿。2009年,白河县号召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他立即回乡,流转土地3000亩,将2000多万元存款投进茶园和茶厂。
“投资农业周期长、收益慢,但只要想到今后几十年,能给全村人留下茶园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就觉得值了。”黄治贵说。
仓房村全村271户的茶田都在黄治贵的茶园里,他们既能得到分红,又能将茶叶卖给茶厂赚钱。“一手交茶叶一手拿现钱”,让贫困户李昌华心里感到踏实。今年她家2亩茶园产茶59斤,卖了4100多元,还拿到1700多元的产业奖补金。
白河县委宣传部部长鲁延福说,没有群众努力,仅靠外部帮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白河县一方面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在各村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树立勤劳致富先进典型,教育转化“等、靠、要、闹”反面典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截至2017年年底,白河县累计减贫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5个百分点。全县将持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创办新社区工厂、“志智双扶”等措施,让目前在册的1.6万户4.2万人按期脱贫。
(梁娟 蔡馨逸 史湘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