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陕西首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清水川煤电项目3号机组并网;10月24日,陕西首个大型煤电外送项目——赵石畔煤电一体化项目1号机组并网;11月9日,国内首台“三塔合一”百万间接空冷机组——榆能横山煤电项目2号机组并网……2018年,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自1998年榆林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以来,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历经20年发展,在“三个转化”(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战略的引领下,基地煤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氯碱产业生产基地。基地建设成为驱动陕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陕北已成为全省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增长极。
资源开发:煤油气生产总量快速增长
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的消息,将陕北地区喜人的煤炭储量向世界宣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煤,油、气、盐等资源同样富集,世界罕见。围绕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粗放的炮采到机械化综采,再到智能化开采,黄陵矿业公司见证了我国采煤工艺的发展变迁。2014年,该公司“较薄煤层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研究技术与应用”通过相关鉴定,此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6月,该公司“大采高智能化综采技术”实现常态化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采高智能化综采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煤炭开采效率的提升。在黄陵二号煤矿416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设备开机率提升至100%,单班最大生产能力达到了5刀,工效可达247.97吨/工,最高月产煤炭50.5万吨,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7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将配套推进采掘智能化技术应用和辅助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今年年内4对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黄陵矿业公司董事长雷贵生表示,智能化开采将是提升煤炭开采效率,建设智慧矿井、智能化矿区,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石油开采领域,延长石油通过全面实施精细注水和水平井开发等先进技术,实现油田开发新油井大幅减少,单井产量却稳步提高。延长石油连续11年保持千万吨以上规模稳产,企业规模和地方财政贡献始终保持全省第一。
20年来,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2017年,其煤炭产量达45031万吨,20年增长了23.4倍;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2566万吨和204亿立方米,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34417万吨、天然气1859亿立方米;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687万千瓦。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