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但近日在通州、朝阳、西城、丰台等区全日制“读经班”依然存在,混班教学、放弃“数理化”等学科知识、授课教师无资质等现象依旧没有消除。 (4月9日《北京青年报》)
笔者在网上输入“国学班”,发现相关词条名目繁多。其中一则广告颇具吸引力:某某书院是一所集国学、早教、现代礼仪为一体的私塾,将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和礼仪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经典……如此云云。
若干年前的《百家讲坛》,激起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种国学班、国学公开课、六艺培训班等应运而生。从某个层面上说,此举可以让人更有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只是若将此市场化,难免会使其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而陷入低俗化。
据媒体调查,国学私塾并没有统一教材。有的使用从市面上买到的读物,老师自主进行讲解;有的机构则自己编写教材。此类教材对国学所讲究的“版本”并无多大理解,对内涵的阐发也各有“特色”,有些像礼仪培训,有些离题甚远,有些则“无所不包”,凡是跟“文化”沾边的都被纳入进来。一位国学教授这样评价:“这些内容任意拎出一项在大学里都至少需要一个学期来学习,但研修班只要几十次课就全都解决,难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民间国学书院的兴起,对现行教育机制当然是种冲击与挑战,也是市场化的选择,但市场也须规范。
人们不妨这样假设一下:放弃“数理化”的“国学班”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让孩子通过阅读经典文本而了解传统文化,以此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本是有裨益的事情。但“国学”并非万
能药,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靠复古去解决,体制内教育虽有些弊端,但也不能走向反面。如果人为地将古代典籍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放弃“数理化”等学科知识,学生知识结构的“瘸腿”最终会毕露无遗。曾有报道说,一些孩子闭门读经十多年,不但未成“圣贤”,连回归体制内教育都很艰难,这说明了什么呢?这难道还不能让一些人警醒吗?
如今,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实际上等于又一次给家长及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敲响了警钟,也划定了义务教育与国学班的底线和红线。而所谓的某些全日制“国学班”也该收敛收敛了。 □姚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