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火焰山”上造“天池”

——韩城矿业桑树坪矿矸石山地质环境恢复记

2023年09月18日

“白天冒狼烟,晚上冒火光。要是脚穿橡胶鞋,在山上走得久了,鞋底子都会被烤软。如今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绿装,再造了人工‘天池’,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在韩城矿业公司桑树坪矿工作了30年的鹿增辉感慨道。他所说的“火焰山”,其实就是给当地职工群众留下灰色记忆的煤矸石山。

鹿增辉所在的韩城矿业公司(原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矿始建于1975年。1979年11月,随着桑树坪矿的全面投产,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桑树坪矿30多年来排放的约300万吨煤矸石,在矿区东南方向的黄土沟谷中,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900万立方米的大型矸石山。《韩城矿务局》局志有这样一段记载:“1989年,桑树坪矿矸石山自燃发火后,虽采取多种方法灭火,但效果不佳,尚需进一步治理。”从那时起,韩城矿业及该矿对矸石山的治理探索工作就从未间断,每年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韩城矿业对该矿矸石山的治理,持续了10多年,共投入资金1150万元。但由于治理技术、工艺落后、设计变更等原因收效并不及预期。为了解决根本问题,2006年,桑树坪矿与西安煤科院合作,研究规划《桑树坪矿矸石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项目,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列为2007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重点资助项目,获中央财政补贴1200万元。近年来,韩城矿业委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负责设计,加上自筹资金共2000多万元,攻坚破难,科学治理。2018年10月,该项目一、二期工程,顺利通过了渭南市国土资源局初步验收。

“桑树坪矿矸石山是典型的‘沟谷型’矸石山,高温、剧毒、坡陡等复杂工况国内罕见,涉及到的很多现象都是行业内难题,诸如‘炉膛’发火、矸石山深部灭火和扶壁式挡墙基础加固等问题。他们坚持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则,与设计单位多次调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运矸轨道建设→修筑栏护支挡工程→注浆灭火→杂乱矸石山堆土石方整平→碾压覆土→绿化’的综合治理措施,达到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生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目的。”桑树坪矿规划部环保主管白成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期工程砌石挡墙修筑完成后,二期整修将矸石山从海拔638米降高施工时,削平后的海拔600米平台地温有70摄氏度,矸石自燃区域几乎达到300摄氏度。地温之高,给后续工程施工造成很大难度,特别是植树绿化工程,平台周围栽植的花草树木很难成活。2017年7月,桑树坪矿优化变更了设计方案,在矸石山600平台上建起2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当地群众称之为天池)。蓄水池水源由净化处理达标的矿井水源源不断地补给。同时,铺设了数十条灌溉管线,为矸石山降温及花草树木养护提供用水,解决了治理的难题,保证了绿植的成活率。

为了还矿区一片绿水青山,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及煤炭“寒冬”时期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桑树坪矿将这场矸石山治理战坚持了几十年,直到今天。在打好矸石山治理持久战的同时,近几年,他们还打了很多漂亮的歼灭战,从煤炭露天堆放到封闭式绿色储存,从矿井水排放达标到引水上山保证矸石山蓄水池日常循环利用,从提高矿井瓦斯抽采效率到实现瓦斯发电化害为利,无一不是绿色矿山建设的足迹。

站在山顶平台上,“天池”中倒映着蓝天白云,茂密的香根草在夏日的清风中摇曳;山坡上,梯形设计的护坡错落有致,紫色的苜蓿花儿点缀着满山翠绿。如今的矸石山上已栽种了松树、槐树、冬青等数千棵,植草面积约2.3万平方米,俨然一座葱翠的生态园。曾经连鸟儿都绕着飞的矸石山上,如今随处可见飞鸟盘旋。此外,还特意养殖了孔雀、野鸡等,见证矸石山生态环境的恢复。

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绿装,山顶自动喷灌的雾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有时到矸石山上看看风景,在‘天池’里观鱼翔浅底,去半山腰处等孔雀开屏,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想都没想过啊!”作为桑树坪矿分管环保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鹿增辉说这番话时很是欣慰。

陈婧 陈凤鸣 李世权

上篇: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下篇:生态水泥:开启“循环经济”之旅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9/6/20190604_1_2241_802_2703_110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9-06/04/18509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