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拍摄的榆林市靖边县五台森林公园 刘潇 摄
1977年秋,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们向沙漠进军(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地处毛乌素沙漠的榆林市,历史上曾被无尽的风沙困扰,粮田被埋、房屋被压,许多人流离失所。为了改变命运,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对毛乌素沙漠展开大规模治理。如今,70年过去,这里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曾被称为“驼城”的榆林再无风沙之苦,塞上风景已换新颜。
54位姑娘挺进沙漠 征服昔日不毛之地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新中国成立前,流沙越过长城,致使榆林城3次南迁。到了20世纪70年代,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沙夺良田、沙进人退,许多群众迫于生计远走他乡。
为了征战沙漠,榆林全境吹响向“沙魔”宣战的冲锋号。54位平均年龄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扛起红旗,卸掉红装,换上军装,以“洒尽浑身千滴汗,誓叫沙海变绿洲”的豪情壮志,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
“那时候,我们住着四处透风的柳笆庵,睡着一尺宽的小土炕,吃着沙蒿煮土豆,喝着黄沙拌泥水,每天高强度栽树16个小时,每把工具上都留下了血印子,一些年龄小的女孩子还落下尿床病。为了栽树,爱美的姑娘们还剃了光头。”女子民兵连第二任指导员席永翠回忆。
一次,姑娘们推着木轱辘小车,连续60天从20里外挖来了5000方黑土,垫出80亩育苗地。就在幼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场风沙将幼苗全部掩埋。擦干泪水的姑娘们用双手把沙子刨开,再一棵棵扶正。沙子磨破了手指,柠条戳烂了手掌,她们用战天斗地的精神,移走了2000多方黄沙,保住了所有幼苗。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女子民兵连数十位姑娘硬是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推平沙丘800余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兴修引水渠25公里,打机井15眼,有效治理荒漠14225亩,初步遏制了沙害在补浪河乡肆虐的局面。
治沙大户敢为人先 誓把荒沙变绿洲
在毛乌素沙地腹地,一面国旗随风沙飘扬,身后是98岁治沙大户郭成旺的新家,也是方圆5公里唯一的住户。
1981年到1985年,榆林市为鼓励群众参与治沙事业,先后两次开放政策,允许个人承包荒沙荒地,提出“谁造林谁受益”的政策。当时有44万户农民承包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造林治沙大户,郭成旺就是其中一员。
40多年前,郭成旺居住的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可谓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时候一场风过,地里的庄稼全被埋了,村里人吃饭烧柴都很困难。”老人回忆说。
抱着强烈的求生欲——挡住风沙,有点柴烧,1985年,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北边的4.5万亩沙地。“开始的那些年,风沙太大了,种下的树常常一晚上就给刮飞了。”但郭成旺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紧牙关,种了刮,刮了再种,慢慢地树木扎下根,逐渐长成林子。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