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画家的精神图腾

——再读刘文西的美术创作有感

2023年09月19日

·阿莹·

在今日社会时常会流传许多刘文西的传说,人们喜爱人民币上毛泽东的画像,以为先生就是因了这幅画像而名扬四海的。

近日,我翻阅建国以来的陕西日报,发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人的画作就时常出现在版面上,而刘文西的速写也跻身于名家之列。仅仅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的陕报上,刘文西发表的绘画作品就达十余幅之多。我想当年艺术作品可以见诸于世的平台并不多,作品能上陕报的版面,也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我发现不仅仅长安的画家们衷情于陕报,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也喜欢在陕报发表人物画。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刘文西还是一个被大西北的苍茫风情吸引来的江南小子。

刘文西是一九五八年从浙江美院调到西安美院的,应该说他当时对黄土地的认识和理解才刚刚开始,但是他的笔触已经深入到了三秦大地的田间地头了。我从那一组组生动的速写发现,他深入到临潼县华清公社,描绘了夏收之前的情形,人们修造库房准备储粮,人们汇聚茅屋商讨欲分方案,丰收的喜悦不言自明;他深入到长安县杜曲公社,刻划了农民兄弟交售公粮的情形,不论是日夜忙碌的粮站门口,还是支援城市的长长粮车,都在表达着农民的爱国情怀;还有那火热的小高炉和繁闹的物质交易会也都浓缩着那个时代的风韵,无疑已成为今天人们认识那个时代的珍贵形象。

显然,刘文西自从踏上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黄土地,就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踩出自己的脚印了。

我与刘文西相识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他经常到工厂去做美术讲座,青年人对他那带着江南口音的话语听得懵懵懂懂,但对他示范绘画却趋之若鹜,每次都围堵得里三层外三层。耐人寻味的是他不仅绘画潇洒自如,行为也喜欢新潮随性,常常画得高兴会让人把音响打开,天南地北地吼上一嗓子,满屋人鼓起掌来,他又会在画案边跳上一曲舞蹈,几乎把艺术家的才情渲染到淋漓尽致了。后来,他得知工厂生产出了奥拓轿车,居然跑进生产线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一辆,听说小轿车一驶入美院大门就引来轰动,应是大院的第一辆私家车,足以窥见为父的拳拳之心了。

然而,在以后的岁月里,我被刘文西的三次病危所惊愕。

第一次,大约是一九九六年夏季,我突然听说刘文西病倒了,便匆匆赶过去探望,进了他在美院的那套小小陋室,屋里南窗挂着厚厚的窗帘,光线暗得只能看见朦胧的轮廓。没想到先生居然躺在卧室门口仅能容身的单人床上,四面像婴儿床一样围着栏杆,也是天气格外燥热,身上只盖着几片白纱布,隐约可见皮肤呈现的漆黑样,几乎看不清先生的五官,如果不是他的眼睛扑闪着生命的光泽,你怎么也想不到床上人就是那位不久前还抓着麦克风歌唱的画家。

当时谁都以为刘文西病入膏肓了,来日己经不多了。可是过了些日子先生却打来电话,告诉他已经康复了,原来应承的讲座可以继续安排。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依旧是江南味的普通话,依旧是白皙泛红的面庞,言谈举止竟不见一丝病患的影子,谁也难将这个形象与小床上的病人划上等号。我含含糊糊地说,你生病的样子真吓人,大家都担心能不能挺过去,就别说站起来握笔画画了。可先生却淡如清风地说,我还有很多的想法没画呢,咋能撒手丢弃呢?但先生并没明说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下转三版)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9/7/201907-0003.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9-07/11/1869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