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名农村妇女和第一块国产芯片的传奇故事

靠8根绣花针起家的知名家纺企业家钱月宝,冒着极大市场风险与中科院签约共推国产芯片——龙芯产业化

2023年09月19日

钱月宝今年70岁,个头不高,按她自己的话说,已经到了“越缩越小”的年纪,但是她的手指依然细长。

这是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8岁那年就开始绣花补贴家用,别人一天绣80根线,她能绣100根。

靠着这双巧手,钱月宝一针一线地织出了梦兰这家中国纺织行业百强、中国家纺行业十强企业。

也是这双手,竟在知天命的年纪改行去做一件一般人摸都没摸过的东西——芯片。

钱月宝(中)与“龙芯”主要研发人员张福新(左一)、吴少刚(右一)谈论“龙芯”新产品研发方案。

“做家纺的怎么能做芯片产业?”

“她一个农村妇女,50多岁了才第一次碰电脑,当她告诉我要做龙芯时,我觉得她疯了。”钱月宝的大女儿钱珏红说。

连家人都反对,更不用提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

43岁的张福新是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尖子生。还是学生的他就参与了我国第一块国产芯片——龙芯的研发。29岁那年,他因为贡献突出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对龙芯的产业化充满激情。但他万万没想到,从实验室向产品的“关键一跳”,院里不但没有交给“国家队”,反而交给一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民营家纺企业。“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张福新说。

不疯不成魔。能让钱月宝放下捏了半辈子的绣花针,这块龙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芯”,龙芯具备微数据处理能力和拓展能力。如果把芯片比作一台汽车,微数据处理能力决定了这台汽车的驾驶性能,拓展能力则决定了未来这台汽车能不能进一步改造升级。正是这一独特的优势,让龙芯至今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可以实现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

“我们这代人多少有些报国情怀。”钱月宝慢慢搓着手,略带回忆地说,“那时候我和中科院合作,原本只是想吸引人才支持企业发展,结果很多科学家跟我讲,国家正缺芯片,龙芯产业化缺合作方。于是我就想,梦兰有今天全靠国家支持,我应该帮助国家解难。”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朴素的想法,没有概念包装,也没有过多解释。

亿万次穿针引线练出来的韧劲,早就让钱月宝对认准的事坚持到底。在一片“农村妇女做IT”“家纺企业做芯片”的嘲笑和质疑中,她从市跑到省再到北京,四处奔走寻觅支持,尽其所能筹备场地、购买设备、引入团队,她还用自己细腻的心思为远道而来的专家们装修住处,添置家什。这份执着和真诚感染了很多人,让不少心存疑虑者转变态度。

“我第一次见钱董,她给我展示的不是纸面上的规划,而是已经在推进中的项目,这份真诚和效率让我非常吃惊。”张福新说,“她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让我相信,龙芯的产业化大有可为。”

2004年,梦兰与中科院正式签约,在常熟建立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合作推动“龙芯”项目的发展。 (下转二版)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9/7/20190716_1_1475_249_2123_678.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9-07/16/1870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