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按照陕西省第五届职工科技节通知,陕煤集团工会收集上报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249项,这些创新项目成果是经过下属单位严格初筛出来的,其中陕北矿业的172项科技创新成果中53项诞生于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
据统计,为推动集团各单位自主创新、技术技能攻关、技能人才培养,发挥劳模等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截至2018年底,陕煤集团建成并命名省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7个,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陕煤集团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25个,职工创新基地2个。
据陕煤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单位在工作室创建中给予大力支持,完善创建机制,探索工作室运行模式,致力于搭建一个创新技术攻坚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集聚、辐射和品牌效应,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劳模工作和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品牌,让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在澄合矿业百良矿,综合队队长李文贵指着电脑屏幕上正在运行的采区泵房自动上水系统讲解工作原理,赞不绝口:“别小看这个装置,它直接控制着井下采区泵房的自动上水装置,解决了不少麻烦。”这项诞生于张玉和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革新是张玉和和李文贵采用PLC控制系统,自己设计程序,经地面反复调试而试验成功的,根据设计可完成井下采区泵房全自动排水功能并实现无人值守远方在线监控功能,安全可靠、保护齐全,操作维护简便,经过一个多月试运行,各项性能完全满足现场要求,效率和安全系数均表现优异。
这个以全国劳动模范、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陕煤澄合百良公司张玉和命名的工作室,组建于2011年,先后培训了40多位机电班(组)长,培养出各类技能人才100多名,现已遍布各个单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走上技术管理岗位以上的就有20余人。
刚刚从工作室调入澄合西卓煤矿的80后机电部部长李海川说:“工作室有张玉和的劳模精神耳濡目染,让我从校园生活跨入职业生涯迷茫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技术钻研的韧劲。”他亲眼目睹王村煤矿主提升机电控出现故障,绞车无法运行,张玉和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第一个冲到绞车房,拿起图纸和工具查找故障,整整17个小时没停歇,因故障复杂,涉及控制的核心部件,在联系厂家人员后答复需要2天后到矿,他大胆尝试,细心分析,查出症结彻底处理了故障。
从1984年与澄合矿业结缘,到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煤炭市场低潮期,再到2016王村煤矿关闭人员分流,张玉和及工作室一同从王村矿调入百良公司。“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就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初心。”这是他对事业坚守的初心。
“工作室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人才。我们这一代马上面临退休,谁来接班是个问题,山阳煤矿即将正式生产、西卓煤矿恢复建设,作为一个老矿业公司,发展前景让人振奋,而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人的问题。”张玉和激动地诉说着未来,只要是上进的年轻人,他都愿意吸纳进来,希望尽快把他们带出来。
陕煤还有不少企业也曾有过人才告急的切肤之痛。该集团拥有职工12万人,高级工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2%。如何找到一个更高效、多元的技术培养之路,成为陕煤致力探索的课题。于是,一个以“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创的技能人才“孵化器”加快组建运行,这个集工匠和劳模精神传承、技术传授、人才孵化为一体的模式,借力该集团12万职工中广泛的技能人才和劳模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发挥这个资源优势形成大量的“才富”升值效应。
张玉和领办的工作室,5年来先后举办各类专题培训180多期,有300多名技术工人参与培训,累计编写培训教材90余册。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出了“五维培训”模式,即理论授课、技师带徒、现场培训、课题研究、配件维修五种方式并进的培训方式,工作室实现发明和技术改造100余项,其中40余项成果在陕西省职工科技节上获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800多万元。
类似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今在陕煤集团各单位备受热捧,不仅传播劳模精神,而且还传授了技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