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国的工会媒体记者在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采风。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不紧不慢、轻松自如……5号选手王宁手握钛合金锨,在甑锅里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同时将酒醅均匀疏松地铺在甑内冒出酒气的位置……日前,在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凤公司)基酒生产系统技能大赛装甑现场,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西凤人坚守古法酿造的初心和匠心。
“名酒之名,名在品质、名在匠心。”从3000多年前开始,从秦饮-秦州春酒-柳林酒-橐泉酒-凤翔烧酒-西凤酒,无论年代如何变迁、酒名如何更改、酿酒工艺如何传承,西凤酒始终不变的是品质、西凤人始终不变的是“初心”和“匠心”。
制曲人 38载磨练200多本“秘籍”
曲乃酒之骨,是白酒生产的糖化剂和发酵剂。如何制好曲、赋予白酒“西凤魂”,是制曲人的不懈追求。
58岁的李宗信是制曲班班长,在曲房工作了38年。每次到培菌房,他都不敢有丝毫马虎,“曲坯的上下温差太大,要马上翻曲!”他用手摸了摸曲砖堆后,立即对同事说。
“只有用人力干预微生物的自发培育环境,才能让酒曲均匀成熟。”李宗信向记者介绍说。
“室外的温度和湿度,曲房的温度和湿度,每块曲坯的表象……”详细记录每个细微变化,是李宗信的习惯,如今他已记录了200多本。
在李宗信看来,这些微生物的培育过程就和照顾婴儿一样,“热不得、冷不得、干不得、湿不得”,要24小时看护。
酒曲好不好,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是发酵力。发酵力达到0.7为合格,0.9至1.0为优秀,而李宗信培育的酒曲发酵力则达到了1.2。凭借高超技艺,他已成为同事心中“制曲界的科学家”。
实际上,制曲技艺并非口口相传那么简单。一名成熟的制曲技师至少要20年的磨练。
在西凤公司,这样的制曲工匠还有很多,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西凤酒3000多年的制曲工艺和文化。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