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宝桥凭啥这么“牛”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连续41年持续盈利探秘

2023年09月19日

(上接第一版)

创新——“牛”得起的最强动力

在整个中铁宝桥,创新无处不在。让记者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创新”这个牛气的最强原动力。

全国劳模李军平工作32年来,坚持守正创新,先后主持了港珠澳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钢塔柱、南京长江第四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等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桥梁项目,被誉为“中国桥梁界的科技弄潮儿”。

在轨道线路研究院,全国劳模张莉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科技人员,仅2018年一年就完成了9个道岔项目的技术开发,修订了9项技术标准,申报了8项专利技术。

全国劳模、特级电焊技师王汝运则是生产战线上的一名“大国工匠”,他扎根“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实施经济技术创新项目82项、QC成果9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中铁宝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打造创新团队,培育宝桥工匠,逐步实现了“宝桥制造”向“宝桥智造”的转变。

53年来,中铁宝桥在我国钢桥梁、铁路、城轨交通建设史上,写下了诸多传奇。

这里,是世界最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高速铁路桥——南京大胜关大桥,世界首座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的出产地;

这里,是中国第一条高速磁浮运营线——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中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浮线路——长沙磁浮快线的原产地;

这里,是中国第一组提速道岔、客专道岔、高速道岔、重载道岔的诞生地……

这些纪录,充分彰显着中铁宝桥的创新力量。

“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企业年销售额收入的5%以上,新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70%以上,产品研发呈现出‘生产一代、预研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好局面。”中铁宝桥总经理李宗民说。

诚信——“牛”得起的最佳通行证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更是企业深耕市场的通行证。”这是记者在中铁宝桥的第三大感受。

1996年初,广州铁路局一条新线即将开通之际,发现铺设的道岔缺少了两个配件。当天,中铁宝桥便以“搭飞机+包出租”的接力方式,将价值还不到1000元的配件连夜送到施工现场。

2016年,在主塔安装工期严重影响港珠澳大桥如期建成通车的关键时刻,中铁宝桥发动职工加班加点生产,不到1个月就重新赶制出了高70米、重1000吨的杆件。

产品有价,诚信无价。中铁宝桥人用诚信赢得了市场的VIP通行证。

“这些年来,公司领导班子把8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市场开发中,平均每年出差200天以上。不仅仅拿回了新订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市场需求,和客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把诚信服务理念送到了客户心里。”李宗民说。

诚信,同样是中铁宝桥畅行“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宝桥”的通行证。

2013年以来,中铁宝桥凭借诚信,越来越有“牛”的资本。

在北美,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征服了挑剔的美国客户,接连中标北美的辙叉产品和三座钢结构工程订单。

在非洲,通过积极了解客户需求,先后成功中标南非、肯尼亚铁路道岔等项目。

在亚洲,通过延伸服务、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拿下了泰国钢桥梁合同订单。

在欧盟,凭借参建苏格兰桥的良好声誉,再次中标了18100吨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钢梁制造项目。

近5年,中铁宝桥产品先后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额保持在3亿元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铁路道岔和高锰钢辙叉出口商。

“53年来,我们累计生产制造各种钢桥梁1000多座,铁路道岔近30万组、高锰钢辙叉60万根,为打造‘中国桥梁’和‘中国高铁’两张国家名片作出了宝桥贡献。”洪军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西凤为啥这么“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9/9/20190911_1_882_1061_1562_1434.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9-09/11/19054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