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地方计划”让改革升温
“将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技能提升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改善产业工人城市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今年10月,福建龙岩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15条措施,为这个城市打造产业工人队伍明确了“路线图”。
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各地层出不穷。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成立领导机构,出台实施方案,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计划”和改革亮点。
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把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视作改革的核心任务,把改革成果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推动培育产业工人的各项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着力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并率先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以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探索融“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为一体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全方位提升540多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上海的“邻居”江苏,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选取3个设区市、61家企业先行试点,并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
——徐工集团与高校搭建了技能等级“双认证”聘任体系;中车戚墅堰所为技能人才量身定制了10级晋升阶梯;中天科技集团推行了“知识产权银行”;无锡物联网实行了“股权激励”。这些做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出台举措,真正让产业工人得实惠、真受益。
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六成职工为产业工人……面对这样的现实,黑龙江实施了“98113”龙江技能振兴计划,组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等9类重点群体,开展8类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建成100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技能人才300万人次。与此同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铁人式职工”活动,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真金白银”的奖励。
自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到企业,支持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热度越来越高。据了解,已有近3万家企业参与建设了1400余个职教集团,而每年仅国家级职业技能一、二类比赛就达到60余项。
实现改革成效最大化
“我参加工作20年来,奋斗无处不在,也是通过奋斗,让我这个曾经的农村娃逆袭成功!”
2018年8月22日,由全总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职工演讲比赛总决赛现场,曾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的一线工人、高级技师洪家光的演讲,获得了现场阵阵喝彩。
《改革方案》印发以来,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各项工作便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举办新闻发布会、五一特别节目,评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连续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工会系统的代表委员聚焦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为数众多的建议提案。
在上下联动推进改革的热烈氛围中,改变悄然而至——
产业工人地位不断提高:十三届全国人大工人代表比例比上届提高1.62个百分点,28个省级工会配备了40名产业工人任兼职副主席。
高技能人才收入跑过GDP:中车集团系统规划了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等级,技能专家薪酬达到中层副职水平,资深技能专家达到中层正职水平,首席技能专家达到副总师水平,最高收入可达公司人均收入5倍。
上升渠道更加通畅:中国石油通过制定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序列比照关系和互认条件,实现技能人才纵向发展贯通,管理、技术和技能三支队伍横向转换顺畅。
技能水平提升、权益更有保障: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开发建设了职工网上学习系统、职工网上图书馆、职工网上练兵模拟仿真系统,并开通“职工快线”,推动职工与公司管理部门“直接对话”。
成绩属于过去。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最大化,需要解答的课题还有很多——如何适应职工队伍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迫切、利益诉求多元的状况?怎样为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环境的路径有哪些?如何吸引更多劳动者及后备军加入产业工人队伍?
“要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加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和待遇、畅通发展通道等为重点,推进改革取得新成效。”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围绕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还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见实效,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力度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工人日报》记者 郑莉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