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袭来,“禁足”家中。集聚在城市楼宇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难题。于是,有人分享物资、代喂猫狗,有人阻止治愈者返回,甚至有人向电梯按键吐口水。当疫情放大温情与冷漠,“邻里关系”这个被漠视已久的话题再度浮上水面,这让我们思考,疫情过后,能否重构城市邻里关系?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拥有健康的互助型邻里关系多么重要,毕竟,我们不可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与善意。
所谓“非宅是卜,惟邻是卜”。邻里友爱互助,是疫情环境下最本能的需求。把“邻里就是家人,邻里就是朋友”的理念,外化为一种生活常态和行为方式,才能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也给邻里提供安全的环境。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邻里互动,是疫情严峻形势下最有效的联结。“如果您愿意,我想认识你”“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没有忘记你”“如果你需要,我就在隔壁”,让邻里相识成为邻里互动的先决条件,通过相互的动态交往,打好邻里互助的感情基础。
人到难处邻里来。邻里互助,是疫情中最温馨的关爱。微信朋友圈里有邻里的信息,通讯录里有对门的号码。只要邻里有需求,如有余力请应答。让关心和帮助邻里成为一种习惯,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邻睦风亦暖。邻里志愿,是疫情中一股温暖的力量。疫情之后,应在社区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由楼群热心人、有专业特长的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重点对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失业人员、心理缺陷人群提供点对点的志愿服务,对需要特殊帮助的住户进行一对一的救援,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邻里关系来解决住户的实际困难。
疫情之中,或是分享过一捆蔬菜,或是照料过一只宠物,或是志愿在小区门口值岗,或是自愿承担过消毒任务。不论大小,希望能记住困顿和无助之时递送的温暖,留住大难教给我们的善意与团结。 (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