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内科诊疗台前,专家教授没有片刻闲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洁教授筛查出5名肺小结节和2名高度怀疑肺部肿瘤者,她留下电话以便老师们联系或咨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李秀丽教授开创本次义诊团队的最高接诊量,共接诊300余人次。辅助接诊的护士长周琳、赵丽艳量血压、测血糖,尽力分担工作量。每天义诊结束后,张洁的脖子僵硬到无法转动,心疼的同事急忙帮她按摩。看到专家教授超量接诊、连续作战,一大早从十里坪镇赶了90公里山路的白鲁础九年制学校校长赵运山说:“医生、专家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与他们相比,我们跑了这么远的路来查体,值!”
眼科副主任医师权彦龙的双眼聚焦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上,神态特别专注,他的面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等待检查的教师们。他表示,眼病是教师的职业病,通过义诊,能筛查出当地医院发现不了的眼底问题,可以提醒老师跟进治疗。据权彦龙介绍,9月14日,一位因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的老师已通过“快速通道”住进交大二附院,在血糖控制达标后将进行玻璃体切除并视网膜光凝手术。
科普宣传:通俗易懂场面感人
近年来,为缓解偏远贫困地区职工难以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重病大病早期得不到及时诊断,职业病、地方病得不到规范治疗的状况,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改变以往“我送什么服务你就享受什么”的被动模式,与高校附属医院和县区工会多方联动,提前摸底调查,及时对接职工需求,对症选派专家、精准实施义诊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偏远地区职工群众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于是,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便成为义诊活动的一大亮点。9月12日下午,在商南县城关小学教学楼多功能报告厅,200余名听众翘首入神,西安交大二附院整合心血管病院医学博士范博渊、高登峰、寨旭和主持台柱寇筱琛联袂亮相,把一场科普讲座和心肺复苏术宣教演绎为别开生面的“情景大剧”。
幽默的开场白吸引了所有目光,一首《心电图之歌》MV画面和吉他伴奏舒缓温婉。这是首创全国心电图诊断学“音乐课堂”教学法、被央视《新闻周刊》及各大主流媒体广为报道和推广的范博渊的杰作。优美的旋律中,他激情演奏的《心电图之歌》《塞纳湖畔的无名少女》和《心肺复苏之歌》,与高登峰《心梗那些事》及寨旭《心肺复苏术》专题讲座完美嵌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他讲的世界第一台心脏复苏术还将医学科普与人文融为一体,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科普宣传中,高登峰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配以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还原了心脏的形态、结构、搏动以及心肌梗死和手术原理,告诉听众“什么是急性心梗、哪些人容易得心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急性心梗的症状以及急性心梗如何救治”。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引来在场的职工群众频频点赞。当听说高登峰是援疆医疗专家、又在武汉抗疫一线坚守53天时,现场掌声雷动,受到“明星”般的待遇。最美乡村教师、商南县富水中学数学老师黄美玲说:“高教授不仅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者,更是一名当之无愧的老师,他的讲述让我这个没有多少医学知识的外行也明白了心梗是怎么回事。”
西安交大二附院党委副书记党变玲说:“三天的义诊,医生专家虽然辛苦,却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增加了彼此感情,对年轻的医生来说,更是一次锤炼作风、展现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实践。”
聚焦健康:做优做强义诊品牌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多年来,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聚焦全民健康,制定长期规划,携手省内知名高校附属医院,选派优秀医疗专家组成义诊工作队,在全省范围内连续9年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健康陕西”送医送药义诊活动,使之成为工会服务职工响当当的工作品牌。
为切实提高义诊助推建设健康陕西的效果,从2019年起,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创新医院工会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在充分汲取连续多年开展义诊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与省上相关厅局的合作,加大对各家医院义诊活动的补助,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更精准”的义诊活动新模式。如何把义诊活动变“一家独唱”为“多家合唱”?今年,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坚持联席(系)会议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思路,在送健康、送文化、送科技下乡中加强与党政部门合作,投入近20万元,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等共同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健康陕西”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并于8月4日在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和柞水县营盘镇营镇社区启动。之后,相继在汉中市略阳县兴州街道办荷叶坝村、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鸿雁村、咸阳市淳化县润镇寨子村、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商洛市山阳县两岭镇两岭社区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受众广泛,反响强烈,真正把省总工会提出的“多干党委想干的事,多帮政府干好正在干的事,多做职工群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揪心的事”的要求落到实处。经过精心打造,目前已形成了针对偏远地区职工和贫困群众,产业工会、相关厅局和专业医院工会相互联动,层次分明、对象明确、覆盖面广、成效明显的“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健康陕西”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大格局。
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徐富权表示,持久深入的义诊活动,惠及的不仅是偏远地区享受义诊的职工本人,还有他们身后的家庭,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和影响是长远且深刻的。要坚持以职工为本,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做大做优活动品牌,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建设健康陕西,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阎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