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带寒,雾锁山峦。站在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的水电文化广场上,环顾四周,沟道里的玉米喜获丰收,大棚里的香菇爆满菌棒,新修的通村公路蜿蜒着,沟梁坪坎里矗立着一座座富有山区特色的民居。
四十出头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亚军高兴地指着面前的几道沟,向记者介绍全村的产业发展情况。
上庙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550亩,山林3.2万亩,属于典型的贫困高寒山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427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08户42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2%下降到0.39%。自2016年中国水电十五局定点帮扶以来,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脱贫“志”和增收“智”,已于2019年底实现整村脱贫,产业发展实现了从“零敲碎打”到“兴旺发达”的蜕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中国水电十五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录林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期间,竟然有游客来上庙村采摘香菇、购买蜂蜜和土鸡蛋,参观食用菌产业基地。尽管人很少,但开了该村“乡村游”的先河。
开展定点帮扶,摸清情况是关键。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中国水电十五局先后3次派驻4名扶贫干部,他们始终把产业扶贫当作精准扶贫的抓手,始终把调查研究当作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经过深入调研发现,2016年以前,该村的特色产业比如白皮松、中草药、香菇、黄花菜等的发展还处于个别村民单干、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能力微弱”是压在该村群众脱贫致富头上的“三座大山”。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