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院刚)11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质量稳步提升。
优化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布局,提高市场化、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孵化链条。聚焦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孵化科技型企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通过“以赛代评”支持获奖企业科技创新。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承办7年来,62家企业获中央财政支持达1970万元,参赛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近29亿元。
落实高企奖补、以赛代评、瞪羚企业补贴等政策,完善各类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企业培育补贴机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梯队。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36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71家、净增1233家、创历史最大增量,瞪羚企业达169家,独角兽企业达4家。实施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计划,西部超导、铂力特、三达膜、瑞联新材4家企业先后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数量居西部首位。
坚持“高新”定位,严格审批,优化布局;成立高新区创新联盟,推广“托管”“飞地”模式,推动全省一盘棋协同联动发展;完善动态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评价监测结果与奖惩措施挂钩制度。有效发挥高新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全省21个高新区(不含2019年底新建的3家省级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7139.71亿元,占全省GDP的27.68%,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2019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居全国第9位,较2017年的65.66%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较2016年的57.5%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7%,创十年来新高,居全国第7位,较2016年的419.56亿元、2.16%大幅提升,年均增速超过10%;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371家,净增1233家,创历史最大增量,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预定目标值;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67.83亿元,居全国第5位,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预定目标值;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4件,居全国第7位,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预定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