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萌英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血雨腥风中,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与外国侵略者狼狈为奸,大批使用洋枪洋炮,“借洋兵助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他们主张更多地学习一点资本主义东西,利用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维持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人们把这一部分人叫“洋务派”。洋务派主要人物有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李鸿章由于长期任北洋大臣,手握清政府大权,势力发展最快。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打着“求强”旗号办军工厂,造枪炮轮船,翻译外国军事工程书籍。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这些军工厂经费由官府拨充,但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乃至原料燃料全依仗洋人,经营管理如同封建衙门,落后混乱,生产出来的武器质量差,成本高。
七十至九十年代,洋务派为了赚钱,又打出“求富”的幌子,投资于民用工业,他们开煤矿、建纱厂、设电报局。这些操纵在洋务派手中的民用工业生产效率很低。为了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派还滥用特权、实行垄断,李鸿章在开了上海织布局后,就曾规定十年内不许本国商人开设同类工厂。
洋务派在兴办工业的同时,还耗费巨款,直接向外国购买枪炮,向英、美、德、法购置舰艇,装备海军。在筹建海军过程中,腐朽的官僚们贪污中饱、营私肥己,慈禧太后竟挪用“筹设海军经费”三千六百万两银钱修颐和园,供她游乐。洋务派掌握的陆海军腐败无能,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终于以破产告终。
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由于洋务派的屈从媚外,洋务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富强。不过,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近代生产技术,客观上还是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