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3年07月19日
第4版
04

老作家·老学者·“老工会”

——访著名作家秦牧

本报记者 田永祯

 七月十日,天气格外凉爽。这是西安夏天难得的好天气。清晨七点半,记者到人民大厦,兴致勃勃地访问著名作家泰牧。

(秦牧虽年逾花甲,可精神矍烁,仍担任广东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作为文艺编辑,能见到这样一位老作家、老学者,有说不出的高兴。

采访是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的。作家谈笑风生,有问必答,在他淡完访问西安的观后,记者说,广大读者都爱读你的散文,无不为你那鲜明强烈的感情、丰富多彩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风格所倾倒。作家笑了笑说:“这次我到西北来,也准备写它几篇,然后编一个集子。”在谈到当前的散文创作时,他说,一是现在的散文著作发行量不大;二是一般水平的多,浑厚饱满的少;三是各地对散文的鼓励不多。怎样更上一层楼,有待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谈话间,记者问作家:“听说你还办过《中国工人》?”他告诉记者,抗战后期,他由桂林到了重庆。那里有个劳动协会,是邓发和朱学范领导的进步工会组织。他在劳协当秘书,同时编辑劳协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此后,他又随劳协到了上海、香港。除了办刊物,还深入厂区、住宅区发表演讲,发动工人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秦牧感慨地说:“条件虽说艰苦,但大家仍然是乐观向上的。”

接着,记者向秦牧谈了本报举办《开拓者》征文的情况。这位“老工会”鼓励说,这很好,不断举行征文活动,可增强广大职工的自豪感、使命感,不仅可以繁荣职工文艺创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新人,改造社会风气。

访问结束时,作家告诉记者,他即将起程赴青海。记者衷心地祝愿他此行顺利,并期待读到他描写西北风情的散文集。

杨根年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