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有何不可?
欧思陵
从提倡自学成才以来,不少有志敢为的中、青年崭露头角。人才脱颖而出,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有人却将此讥之为“班门弄斧”。
说班门面前弄不得斧,可见对鲁班的高超技艺的崇拜了。但是,假如这位巧匠在世的话,我想,他是会欢迎别人在他门前“弄斧”的。因为传说中的鲁班,除技艺高超外,还乐于助人。何况今日的一些木工工具已达到自动化的水平,鲁班在九泉之下若有所知,他何尝不会钦佩后人超过前人的聪明才智呢!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倘若谁也不敢去“班门”弄斧,又谈何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
敢于在名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向某个权威结论提出质疑和异议,或者敢于以其独创技术超过名人,非但不是大逆不道,而且是十分可贵的。美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结构的“西瓜模行”理论。他的学生卢瑟福根据微粒子轰击原子后的偏转现象,纠正了老师的错误,提出了原子结构“行星模行”的理论。而后,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又用自己的量子理论对“行星模行”理论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卢瑟福——玻尔模行”理论,把人们对原子核的认识,再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而建立了更严密的科学理论。倘若他们畏于“班门”而不敢“弄斧”,或他们的老师压抑学生在自己门前“弄斧”,后果将会怎样?
人们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既要后辈打消顾虑,敢于在老辈门前“弄斧”,同时也需要“鲁班”们竭诚欢迎和鼓励后辈的进步,并给予热情的指点和支持。若能如此,必然能出现一个人才济济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