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
——访彤辉机械厂的三位孤儿
国庆前夕,我们来到了秦岭南麓的国营彤辉机械厂,访问了该厂的三位孤儿——史平、史君、史华兄妹。
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兄妹的爸爸不幸病故,去年四月,妈妈又因急症离开了他们。连续失去两位亲人,使不到二十岁的史平如痴似呆,妹妹史君只知道流泪,小妹史华更是一声声地哭着要妈妈。这个由三位孤儿组成的家庭,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失去父母以后,车间的师傅们看到孩子们孤单,就轮流着陪他们睡觉,帮助料理家务。邻居两位阿姨总是做好可口的饭菜,争着拉孩子到她们家吃饭。大家还自愿捐款支援他们:史华同班的少先队员们,一个个献出吃糖果的零用钱,一分一角地凑起了七元钱:史君的中学同学也捐出了十二元钱:史平工作的六十三车间的师傅和全厂的团员青年也不约而同地拿出了钱。当史平只好从老师傅、团委干部和小学生代表的手中接过这不寻常的三百八十元时,激动地泪珠夺眶而出。
立秋了,陕南早晚渐渐有了寒意。一个星期天,四十五车间的九位不相识的姑娘来到了史家,帮助孤儿们拆洗了被褥。六十三车间的李师傅利用工余时间,把史平穿了多年的毛衣拆洗干净,又重新织好。女工委员高师傅和另一位同志,整整忙了两天一夜,给孤儿了缝制出合身的棉袄。春节前,厂工会送来了三十元的冬寒补助,车间张主任的爱人还特地连夜剪裁缝纫,让史君在失去父母的第一个春节,也象其他姑娘一样穿上了花衣服。
早在爸爸病故后,厂里就决定让史平顶替接班,六十三车间还破格提前定他为一级工。后来,史君也顶替妈妈进了厂。史平进厂后,车间特地安排钳工班长和另一位老师傅带他学艺。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他不到一年就掌握了钳工的基本技术,在青工技术比武中,史平荣获全厂第三名。现在,小妹史华在厂子弟学校免费读书,大妹史君在厂电子计算机站上班。
采访结束的时候,三位衣着整齐、精神焕发的孤儿对记者说:“在失去父母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感到祖国的温暖,我们一定要做让祖国放心的工人阶级新一代!”
本报通讯员 王新潮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