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3年10月11日
第3版
03

一位二级青工的贡献

本报记者 潘飞

红安公司三十五车间青年二级钳工王心言,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勇于攻克生产难关,近几年来,解决了一些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发表了两篇技术论文,获得了科技成果一等奖,荣立了二等功。

王心言平时酷爱读科普书籍,向书本要知识,从书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学会了修理收音机、钟表等。他制成的“自动喂驴器”,喂的驴膘肥体壮;他制成的“车床不停车测量仪”,大大提高了工效。这些小发明的成功,使他对搞科研产生了极大兴趣。

公司制造的一个部件在气密试验时,经常发现光亮的铬层上不断渗出气泡,这种“冒汗”成了生产关键。技术部门也感到很棘手。王心言暗暗下了决心,要进行一次艰苦探索,革新这一工艺。从此,他把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攻克这个生产难关上。首先,他向书本请教,学习了十几本专业书籍,翻阅了上百册有关图书和资料,懂得了镀铬层的形成原理。然后,他又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证明了“冒汗”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大胆地提出了解决“冒汗”问题的办法:制造液体抛光机,消除铬层网纹。他着手制定了结构方案,确定了重要零件的用料、形状和尺寸,利用十四个月的业余时间,为制造的几十种成品、几百个零件一一找到了设计依据,确定了最佳数据,设计出全套图纸二百五十一张。制造开始后,没有铸铁,他就拉着架子车到处搜集,一块块地拣回六吨废铸铁;在全国到处买不到砂浆泵时,他写信给胡乔木同志,寄信后的第七天就有了回音,一个月后砂浆泵就运回厂;在抛光机和关键零件突然遇到“卡壳”时,他卖掉了自行车,作为科研经费。成功伴着汗水而来,液体抛光机终于制造成功了!这位青年人,把上级发给的科研奖除分给帮助他搞科研的有关同志外,其余全部献给了图书馆。

在科技道路上,王心言不断地攀登着,不断地为国家创造着财富。他把螺栓的疲劳断裂次数从六十万次提高到三百零八万次,他制成的光电反射镜,使双直角弯曲的金属导管内部情况一目了然……他从书本里吸取知识,不懈地进取,决心为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贡献出更大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