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集体主义精神光芒永存
——影片《青春万岁》观后
牛海玲
在银幕上,我们看到《青春万岁》中的郑波、杨蔷芸等一批纯真质朴、热情上进的五十年代中学生形象,她们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团结友爱。郑波和杨蔷芸真诚地帮助学习尖子李春克服了自私骄傲的缺点,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们把受尽精神折磨的呼玛丽拉进集体的温暖怀抱中,唤起她对新生活的热情……共产主义理想的动力和集体主义的力量,促使集体中每一个人部合着时代的节拍前进。
影片着力描绘的这种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精神,勾起观众中同时代人的无限亲切怀恋之感,也引起八十年代青年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毋庸讳言,和影片中的青年相比,当代青年中“李春”式的人物多了些,集体主义精神差了些。十年内乱的后遗症使一些青年学生过多地吸取了消极经验,否认集体力量,把知识看作私有,把理想看成个人成名成家的目标,热衷于走个人奋斗的道路。当然,历史不会重演,让当今的青年完全变成五十年代那样的学生,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结合今日青年的特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把我国学生运动的优良传统接过来,学习前代青年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情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不正是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启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