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扎根大漠十八年
——记中国工会十大代表屈秋耘
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主席团上,就座着一位中年人,他叫屈秋耘,在我省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工作。
这位在关中平原长大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一九六五年从商洛地区林校毕业后,志愿来到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从此,十八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上,为使沙区林木免遭病虫危害,屈秋耘献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
为了适应沙区防虫的需要,他有计划地先后钻研了《中国经济害虫志》、《植病研究方法》等书籍、资料和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部分教材。为了取得对害虫进行治理的第一手资料,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盛夏,背着干粮和水壶,顶着烈日在蒸笼般闷热的沙海里跋涉,观察害虫成虫活动与危害情况;隆冬,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和刺骨的北风,挖开一米多深的冻沙冻土,分层统计地下单位面积内幼虫的头数;春秋,又是塞外的多风季节,在野外调查一天,他们一个个成了“黄沙人”,连耳朵和脖领里也灌进了沙子。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他先后发现了对害虫有杀伤作用的两种寄生天敌和八种灌木、草木植物。他根据紫穗槐对沙区主要害虫大皱鳃金龟的毒效,进行了反复试验,总结出紫穗槐四行带围隔保护的防治方案,已在榆林地区开始推广。在我省林业局召开的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这一成果有较高的科学水平,是防治沙区林业害虫的一条创新途径。他对沙区主要林业害虫扬大透翅蛾的活动规律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荣获我省林业系统八〇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全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一专题论文在《昆虫杂志》发表后,美国、西德、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昆虫学专家、学者纷纷来函,索要有关资料。他写的《榆林风沙防护林主要害虫防治对策的探讨》一文,在今年十月初的“三边防护林学术讨论会”进行了交流,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
在赴京参加中国工会十大前夕,屈秋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说,为了使千里沙海常绿,成为草茂粮丰的林牧业基地,我决心和治沙所的同志们一起扎根榆林,为开发大西北作出新贡献。
(杨明洲 胡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