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1月13日
第4版
04

名辨

张宏斌

大凡朋友邂逅谈论时,很是少不了故旧中某某成了名人一类的话题。其仰慕之感溢于言表。看来人一旦成名,在世人目中便为超然,不可小觑。

谈到名,典籍中亦能拈出一些关于名的议论:“榜上无名”、“名落孙山”、“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或恨己无名,或怒人盗名。古人为此委实费了不少心力。不然何以生得这些议论出来?前人若此,今人又何曾脱了“名”的滋扰?平心而论,成名并非坏事,如有真才实学、著书立说,以此成名成家,倒真是一件快事。然而有些人,本自腹中空空,却又偏偏患了思名若渴之症。自知才学不足恃,便只好避实就虚,另辟蹊径。或以职权,或赖关系,再加之钉子精神,硬是挤进作者的班列里。

文艺提倡争鸣,但有人却热衷于争名。几人合著一书,告功之时,本当弹冠相庆,未料一俟“英雄排座次”,便都成了“霹雳火”秦明,唯恐他人之先己,见名忘义。由此看来,“名”这个东西又有几分可憎。为了“名”而弄到身败名裂的事,也有所闻,因此,我们对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是不能不有所警惕的。

前几日,偶从友人处得到《初潭集》。书中多载先贤事迹。尤其郑玄让名一节,极为精采。对医今人争名之症,不失为一剂良方。现摘录下来,以飨世人。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郑玄虽已作古,然其心胸之豁达,足令今人追慕。一争一让,高卑自见。比之古贤,争名者能无愧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