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刘虎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他的七言《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的大意是:新的一年开始时,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桃符把旧桃符换下来,以示庆贺。这种在桃木上刻符悬于门户的风习,从尧时开始,一直相传至宋代。尽管王安石作《元日》的本意,是以新旧桃符的更换,自况其拜相以后,将以他的政见进行改革,但却无意中做了这种民间风习在流行时间上的佐证。由于桃符悬于门户之上,而且一年一度的春节方始更换,故人们通常认为它是春联的始祖。
后来人们觉得桃符笨拙不便,于是直接画到门上。画的内容很多,有公鸡,有猛虎,有古代的勇士,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多以画秦琼、尉迟恭为主。门画的出现,是桃符向春联发展的第二阶段。
至于春联的正式出现,是在隋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据《宋史·蜀世家》介绍说,后蜀有个叫孟昶的皇帝,在公元九百六十四年的除夕,于寝宫门外的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可说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副春联。嗣后,以文字代替门画者日渐增多。至宋时,已较普遍,曾有“苏东坡对句降辽使”的佳话流传。
可喜的是,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的喜爱和提倡,春联更趋盛行。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不仅如此传令,而且微服出巡,亲自检查、观赏。因而对春联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盛传迄今,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