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2月17日
第4版
04

绣啊,师傅(散文)

丹风 乐农

真有点出乎意料,想不到故乡这个小县城中,不仅办起了一家美术工艺针织厂,而且产品竟然上了广交会,颇得外商的赞赏呢。回故乡的翌日,风和日丽,我欣然前去走。

“如今咱这秦岭山窝窝里,那一家不肥得流油,谁不想把日子过得象花儿一样?以往,工艺针织品全是从大城市里进货,可咱本地有的是蚕茧,有的是能工巧匠,咋能老做把城里石头往山里搬那蠢事呢?”好一个热情健谈的小厂长,一开口就象打机关枪,容不得别人插句嘴嘛。当我问及工厂目前的规模、设施时,他调皮地一笑道:“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穷。这会儿我无可奉告,一会你瞧瞧。”

我粗略转看了缫丝车间、纺织车间。这儿,既无高达宽敞的厂房,又无先进的设备,一座座简陋的油毛毡棚下,尽是那些近于原始的织机和锅炉。这……这儿能出优质产品,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这时,响起了上班的哨声,小厂长领我来到了刺绣车间。只见那些花儿似的女工们一进车间都先洗净手,端坐在“绷子”前边,却并不开绣。小厂长悄悄地告知我,这叫稳定情绪。一会儿,她们便轻拈银针,穿好彩线,盯准画稿,一针针地绣了起来。整个车间静极了,唯有绣针穿越绢面时的“沙沙”声在微微作响。

她们这会绣的不正是故乡妇女最为喜用的花围裙么?那蓝的线,蓝格湛湛,分明绣的是丹江水;那绿的线,绿格莹莹,绣的活象风冠山;那黄的线,黄格灿灿,绣上了五谷大丰登;那红的线,红格艳艳,绣一朵福字花儿绽锦端……绣吧,女师傅,故乡的人儿正在等着巧打扮呢。走出刺绣车间时,恰有一群洁白的鸽儿在碧空飞翔,它们宛如女工手中的银针,正衔着太阳洒下的万缕彩线,在云锦间飞来飞去……

此情此景,拨动心弦,使我不禁思绪万千,想得很远、很远:那红红的铁流,翻飞的钢钎,那银白的航道,鼓风的船帆,那奔驰的车辆,那机声轰鸣的车间,那高高的钻井塔……我们的工人阶级,不,我们的一代开拓者,不正在赶绣着一帧更加精美的四化宏图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