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银花”灿烂映余辉
——记离休女教师张璐创办银耳养殖场的事迹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退休阳离休就意味着轻松愉快地欢度晚年。临潼县六十一岁的女教师张璐,却在离休的日子里义务创办了银耳养殖场,把心血倾注在帮助农民致富的事业上。
张璐解放前毕业于上海法学院经济系。一九八二年初,她因病离休。在住院期间,她了解到不少回乡学生因找不到致富和就业道路而着急,就产生了帮助他们办个养殖场的念头。出院后,经过和斜口公社藏阳生产大队联系,她组织三名回乡学生开始了筹办工作。没有经费,张老师就拿出家中两千元积蓄,又向亲友借了一千五百元现金。接着,他们从外地买来菌种,开始了高级滋补品银耳的培养和生产。在试制中,第一次产银耳四十余斤,但第二、第三次都因菌种质量差而失败。为了掌握银耳母种的制作技术,张老师先后走访了本县和西安的不少内行,并于去年十一月自费前往四川通江县,向一位出身银耳培育世家的屈全飘学艺。两个多月过去了,张璐终于掌握了银耳母种的制种技术。
通过这次入川学艺,大大开阔了张璐的眼界。她想,棉籽皮是银耳的优良培养基,而临潼县植棉面积大,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更大范围地发展银耳生产。她向县委汇报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后,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当天晚上就召集了专门会议,研究筹办养殖场和发展银耳生产的问题,并当场拍板,由三个县办单位调整平房十八间,从有关部门拨款四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就这样,一个由二十余名回乡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临潼县食用菌厂”于今年二月份开张了。
俗话常说“创业难”。厂子初办,困难的确不少。吃饭,大家合伙轮流做;睡觉,两个青年合用一张床板。在配料和接种的日子里,大家常常是连续七八天没黑没明地连轴转。尽管生活艰苦,劳动紧张,但青年们看到年近花甲的张老师,又患高血压等疾病,还不要一文报酬地带着大家干,不安心的也坚定了下来。
现在,这里养殖的第一批银耳已经开始采收。培养室里一排排简易耳架上,缀满了层层“银花”,一次就可以采收银耳五百斤。采访中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用于生产银耳的培养室仅有七十平方米,还有三千平方米的砖砌窑洞因没有暖气设备而无法生产;修建锅炉房和安装暖气设备急需的十五万元仍无法解决,希望能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