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黄金时代
郑胜金
近年来,党和政府针对“文革”期间毕业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实际,在青壮年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进行文化补课,地调动了亿万青壮年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也有一些同志对此项活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被十年内乱荒废了青春,现在年龄大了,学习困难,这辈子成才没希望了,大有自暴自弃之势。
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是时代赋予我们亿万青壮年的历史重任。工人阶级在我国是领导阶级,理应站在重新学习和向科学进军的前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学习极为关怀。古人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据生理学、脑生理学研究,在人的一生中,青壮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因为这个时期人的精力、体力、创造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单就记忆力而论,这段时期作为学习结果的“痕迹”很容易形成。同时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对信息的自觉调节能力也最强。东晋陶渊明写过这样一首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青壮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一些在“十年内乱”中欠了知识帐的青壮年同志,只要肯努力,是完全可以学有成就的。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典型,这里略举二、三。汉朝的公孙弘,原是一名猪官,四十多岁才学《春秋》,因学有成就,被汉武帝任为丞相;宋朝的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后来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以文学著称于世,被人尊称为三苏。斯蒂芬逊是个矿工,十八岁才进夜校扫盲,发明了火车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的大门对任何人都是敞开的,各种知识都是学而知之,只要你勤奋,就有希望到达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