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成功属于革新者
灞桥区狄寨乡四十一岁的高明才,只小学毕业,但他靠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农业科研仪器厂的厂长。十余年间,他经历了一条艰苦的创业和革新之路。
在那动乱的年代,高明才和村里的三个年轻人,在一位从科技部门“下放”的老干部支持下,办起了试验站。此后又完成了“微生物接种架”的研究,被农林部和中国科学院列入全国推广项目。
一九七二年,公社干部看他是个有用之才,便把他抽调上来筹备公社菌肥厂。为了给厂添置必须的设备,他在一口破窑洞里钻研三个月,研制成功了“高压灭菌炉”、“自动发酵罐”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消息传到西安,又传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十多个科研教学单位都纷纷来厂订货。农林部还决定由这个小厂和四所高等院校共同承担农科仪器的试制任务。工厂也就改名为现在的农业科研仪器厂。
正当高明才专心为研制科研仪器作出贡献的时候,公社的“造反派”夺了他的权。高明才靠边站了。
一九七八年,高明才重新主持工作,这时,全厂面临绝境,日子很不好过,用户退货高达百分之七十,工厂欠了一屁股债,工人的工资也开不出去了。
高明才决心重振旗鼓,立志改革。他说:“既然让我管事,我就要整顿!”
他首先抓厂纪,严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敢于碰硬。一个女职工,仗着公社有亲戚,目无领导,谩骂工人,无人敢惹。高明才在会上点了她的名,责令她作了检讨。他又制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挑选四名责任心强的工人担任质检员,规定质检员的评奖、调资,由厂里根据产品质量确定,不经群众评议。出厂产品一律附上责任卡,职工都要编排责任号。凡用户退货的,都要按卡追究责任,是谁的产品由谁来按产品价格的一至五倍赔偿并交纳邮费。这样一抓,产品质量上去了。五年来,发出的十八万件产品,没有一件因质量问题退货。
一九八〇年,他又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干多得多,当月兑现。一名收入三十多元工资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后,竟拿到一百二十多元。全厂的产量也翻了三番。
高明才在成绩面前,锐意进取,他决心把这个厂办成能生产成套植保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的第一流厂家。他聘请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和几位植保专家当顾问。自己花钱订了一百二十多份报纸和专业杂志,设专人搞情报资料,在十三个省、市建立了信息站。
这个小厂终于飞腾起来了。它以二十五种产品六十八种规格,成为全国生产植保设备的重点厂家,在全国多次质量评比中,均被评为先进单位。产品上了北京农展会和广交会,畅销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一九七九年时,全厂产值只有五万余元,上缴利润三百元。去年产值猛增到三十七万元,实现利润五万元,职工月收入也由七九年的人均三十七元增加到七十五元。去年年底,厂里还给每个职工发了一台十四时黑白电视机。 (朱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