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7月17日
第4版
04

品诗

省建总公司 李健民

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脖子上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一天,一个诗人走过来,乞丐向他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便随手在那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有一天他感觉到又是诗人走近身旁,就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诗人笑笑,念了牌子上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这有趣的小故事,使笔者联想到诗的“魔”力。 

笔者不会写诗,却爱好品诗,就象不会酿酒,却爱喝两口,尝尝味道,畅畅神。

“自幼失明”,这是普通白话,只是表白他是盲人。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就不同凡响。它含蓄地触动人的情感,展现深广的意境,激人回味想象。

见过春天的人们,岂能忘怀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之美?就象喝过“一斟散千愁”的美酒那样。双目失明者却“不能见到”春之美,犹如癌症患者不能一斟美酒“散千愁”那样的痛苦。

可是,诗句并没有用“痛苦”的字眼儿,而用“可我不能见到它”,含蓄了只有双目失明者才独有的终生痛苦,收到了路人同情的艺术效果。这大慨就是诗句素有的含蓄、意境,激人回味、想象的“魔”力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