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明珠
——记三里洞煤矿职工业余学校
在煤城铜川的漆水河畔,有一幢不显眼的楼房,这就是三里洞煤矿职工业余学校所在地。这所学校为矿山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被人们誉为职工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明珠。
早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八个年头,我省第一个年产六十万吨原煤的中型现代化矿井,在渭北高原建成投产了,这就是拥有四千七百多名职工的三里洞煤矿。这座煤矿建成的当年就筹建了职工业校,配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发展煤炭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做出了贡献。
十年内乱中,学校的设备被分光了,教师改行了,教室成了宿舍,职工教育全部瘫痪。一九七三年,学校开始恢复,但发展速度较慢,远远不能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知识老化问题极为突出,不少职工还是文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矿党委拨出,专款一万九千八百元,建成一座有三百多平方米的教学楼,配了七名专职教师,和三十名兼职教师,购置了大量教学器材、图书和技术资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职工业余学校。
这个学校还根据煤矿的特点,对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不断更新知识。他们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后开设了电钳工,放炮员,瓦斯检查员和各类司机等十大工种培训班八十九期,培训各类学员两千五百三十一人,举办干部培训班七期、培训各类干部二百零六人,开设各种文化基础知识班四十二个,培训学员一千八百五十九人,经上级主管部门考试批准,给三百三十二名青工颁发了初中合格证书,为三百三十七名职工颁发了单科结业证书,一百多名文盲达到了脱盲标准,十一人考入大学,四十七人被提升为技术管理干部,其中七名提任为区队机电师。选运区工人王玉良和供应科工人李龙俭,通过在机械制图班和电工班两年多学习,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带领攻关小组,完成了矸石山“翻矸机轨道平面支架”和“铸钢电卡子”的设计试制任务,并在矿上推广使用,单这两项改革就为国家节约价值二万元。
随着职工教育的不断发展,这所学校向生产一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使全矿职工的技术素质普遍提高,为煤炭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岳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