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一声惊天地
——“最佳演员”杨在葆谈电影的改革与未来
本报通讯员 张安平
荣获本届“金鸡”、“百花”双奖之冠的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是个出了名的大忙人。他刚刚离开“罗心刚”的厂长办公室,又横刀立马,奔赴北影,在历史巨片《双雄会》中当上了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银幕上的杨在葆人们是很熟悉的,在银幕之外更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杨在葆又是怎佯一·位角色呢?趁这位“最佳演员”应邀来参加“第三届青少年影评希望奖”颁奖活动之机,笔者访问了他。
杨在葆身材魁梧、器宇轩昂,四十九岁的人了,看上去却像一团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大家对他在《血,总是热的》一片中的成功表演甚为赞赏,我们的话题从“罗心刚”谈起,自然而然地谈到了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
这位极富表演才能的演员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和各行各业一样,电影需要改革,不改革就难以有出路。他告诉我们:“银幕是一个国家的肖像,它和人的肖像一样,每个时期都应有每个时期的持点。生我们的银幕上,曾有过一大批优秀的影片,象《马路天使》、《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台姐妹》等,它们是我国那个时期的肖像,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某些特点。但是,最近,我们却少有这类高水平的‘肖像’了!”
“那么,当前影响我国电影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疑惑地问杨在葆。
“后门、某些人的不负责任、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杨在葆有些激怒了,他气愤地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前不久,他们在承德拍摄历史片《双雄会》时,有一次去拍摄外景,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却发现忘了带粘道具的浆糊。怎么办?到村里买两毛钱面粉,再借了锅,自己打点不就行了!那可不行——面粉不再预算之内,不能报销!没办法,只好开着汽车跑了三个小时回驻地去拿!杨在葆气愤地说,这种管理制度怎么能保证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呢?他生气地告诉我们,现在电影界还有许多“后门”未被堵死,挂名“电影家”面又不懂电影或者很少懂电影的大有其人,现在哪家制片厂都有一些“吃电影”和“玩电影”的“新南郭”。他和广大观众一样,迫切地希望能早一天改变这样不良现象。
我们的谈话从傍晚持续到午夜,可杨在葆的谈兴却依然很浓。接着,他又向我们讲了今月二月,他作为我国影界代表团团长到西德参加“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一些感受。他说,在西柏林,中国代表团受到了西德人民十分友好的接待。可是,我们的电影却没有引起人家的赞赏,在电影节上地位不高。做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十亿人口的中国的电影演员,杨在葆深深地感到不安。一股要把我国电影搞上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强烈愿望在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恰好,一名中国留学生请他在自己的餐巾上签字留念,杨在葆便挥笔写下了一个豪放的“虎”字,并题写了:“长啸一声惊天地,中国电影之未来”一联诗句。
夜已经很深了,我们不得不辞别了这泣立志改革的艺术家。我们忠心地盼望杨在葆和其他电影界的同志们“长啸一声惊天地”,为广大观众创作拍制出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的影片来,使我国的电影事业早日跨入世界先进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