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9月25日
第2版
02

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记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局长白如峰

铁一局局长白如峰,在治局兴业上,大胆改革,刻意追求,上任一年半来使全局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

去年八月的一天,行政业务处长们聚集在电话会议室里研究来年的设备购置费用计划。计划处长面前放了一叠申请书。他面有难色的看着。

是啊,大秦线来年“上马”,这个我国的第一条重载铁路,比京秦线还重要,可谁不知晓“新路修一条,机械换一套”的道理呢!

在大家急切的等待中,白如峰拍了“板”:“明年大秦线才开工,买什么架桥机?不急用的就不能买。”

就这样,他砍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苦心算计的白如峰,并非是个抠抠索索的干部,他也有花钱大方之处。

局里的技术人员奇缺,一些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一听分配到工程局,“流动单位”四个字就把他们吓了回去!面对这种局面,白如峰却毫不吝惜地把几十万,成百万元人民币掏了出来。去年,他批准与兰州铁道学院签订了代培二百四十名大学生的协议;今年,他又亲自把原协议延长为十三年,作了个培养八百名大学生的长远计划;最近,他又与“西安基础大学”等院校签订了代培四百名大、中专学生的合同。有人担心这些代培生能否成才,白如峰却自信地说:“只要下决心培养就会有用。”

(二)

白如峰用人,是有他的道道。他说:“我们使用干部就要选能者,能者有主见,爱争论,要让‘烈马’出圈,叫几声,踢几脚才行。”

办公桌上摆着一封工程师的来信:“白局长,您想发财吗?请给我开一张介绍信,让我作为局长的代表,组织开发秦皇岛……”

白如蜂从这封信似乎看出了什么,他一面写下批示:对提合理化建议者,凡被采纳的要厚奖,不被采纳的也要薄奖。一面约来那位工程师详谈,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中的合理部分。如今,这位工程师已接到秦皇岛市市长的复函,铁一局秦皇岛市开发公司的成立指日可待了。这位与妻子分居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本想调回老家,可是现在,他完全被白如峰的用人之道吸引住了。

(三)

为了调整局内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白如峰首先盯上几个亏损的局属企业。

面对局里购进的一批软椅,他不由想起了那个金属结构配件厂,何不叫他们把生产的家什也打入市场呢?没想到厂长不同意。说我们是国营企业,做哪个干啥?白如峰生气了,他指出国营企业不主动创造价值,寻求生存,就没有出路。后来把这个厂改为集体经营后,七月份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全厂职工有一百五十多人得奖,最多的拿到六十三元奖金。

去年五月,经白如峰和副局长们的集体研究,决定把经营计划、财务、物资、机械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的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局属各生产单位了。各单位可自行接受外委任务。八千元以下的固定资产可自行报废等,突破了当时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基层增添了活力。

在白如蜂和新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已有三十四年历史的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开始飞跃了。一九八三年,反映经济效益的七项指标,在全国铁路基建系统九个可比的工程局中,有四项居第一,三项居第二,赢得了“效率高、支出少、上缴多”的赞语;企业全面整顿取得了九百五十五点五的高分,成为陕西大型企业中第一个取得验收合格证的单位;承建的京秦铁路,二十八个月就开始运煤,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表扬。

每当谈起这些成绩,人们却肯定地说,作为一局之长的白如峰是有功的,可白如峰并不这么看,他认为成绩都归于我们“一局”,归于五万六千名职工。他自己做得还不够,要向新的目标继续迈进。

(钱之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