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10月02日
第2版
02

夺牌记

本报记者 张秦

本报通讯员 谢桂林

从一九七九年全国开始“质量奖”评比以来,西安夺牌不多,战绩欠佳。西安内燃机配件厂广大职工决心夺取“硼铸铁汽缸套”的奖牌,为西安人民争光。

“创优夺牌,咱要争争这口气!”一九八三年初,一个由厂长景旭东挂帅,有工程技术骨干参战的“创优小组”组成了,这个组下辖十个业务组,对气缸套的内在质量、加工精度、现场检验直接负责。

让汽缸套的二十三项质量指标都达到国际水平,并非易事。厂长景旭东把能与自己抗衡的南昌、河南、成都、山东等十二个创优厂家的成绩,一一刻印在“战报”上,又找来日本的日野、法国的阿亚西、英国的加德纳先进的汽缸套样机,认真分析比较。

通过认真学习比较,他们认识到汽缸套的铸铁配件必须变换成份,增大内在质量上的抗拉抗弯强度,才能保证工艺水平。为了制成标准的耐磨性石墨,铸造车间的技术人员,对不同材料采用不同加热法,反复试验,终于突破了日本的工艺标准。翻砂铸成的缸套模,打水冷却必须适度,过去,他们采用人工打水,淬火后的缸套模忽软忽硬,质量不稳。他们就自己大胆设计,搞成了“缸套离心洗冷自控冷却装置”,保证了冷却工艺的一致性。

汽缸套的形状并不复杂,但内孔精度不能超过常人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当优质毛坯放在机加工车间的第一天,粗绞刀工序就遇到了麻烦。优质毛坯因为硬度高,绞刀一碰就连连掉块,使内孔尺寸很难标准。富有经验的磨刀站站长孙兆君师傅,连夜加班,变换了几十次刀型,第二天一早就解决了问题,为下道工序赢得了时间。

“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我们干得了吗?”不少职工忧心忡忡。可是,三十岁的女工顾建玲用实践作了回答。她在干工差只有二丝八的精珩磨工艺时,虽然站肿了脚,眼熬红了,但经过三次试磨的产品,在精度、梢度和光洁度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汽缸套标准。

干什么事都不会一帆风顺。就在抽检全部合格,产品上报到部里时,北京打来了加急长途电话:“创优名次被挤了下来。”这消息震动了全厂职工,手持话筒的王俊全总工程师眼里几乎急出了泪。景厂长为此连夜召开会议,火速派员赶往北京……。

一天、二天、整整一个多月里,全厂职工又紧张地行动起来,献计献策,实干巧干,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夺回了“95型硼铸铁汽缸套”的银牌奖章。

一九八四年八月三十二日,内配厂一千余名职工,身着厂服,敲起锣鼓,在蒙蒙细雨中迎回了银光灿灿的奖牌,他们高兴、雀跃、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为了夺牌,多少职工放弃了假日,不厌其烦地在卡尺上寻找最佳精度;多少青年工人,为了参加创优的行列,放弃约会,来到车床边苦练;多少技术人员,把铺盖搬到车间,爬卧在桌案上设计、划图、测算。这一切,内配厂的职工是不会忘记的。但为了争取更大的成绩,他们又盯着更高的目标,迈开新的步伐向前进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