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10月05日
第2版
02

勇于创新的厂长——史靖国

(上接第一版) 一举改变了钢材积压的问题。按照包销合同,他给超额完成任务者发了一百元至一百八十元的奖金。这种重奖办法,在当时的铜川市城区是破天荒的,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曾指责他说:“钢改厂党支部管不了一个史靖国”,“钢改厂是厂长领导下的支部责任制!”

在重重的压力下,厂党支部书记孙潮宏、副厂长杜天成等仍坚定地支持改革。去年,史靖国根据中央关于对企业放权的指示精神和外地经验,又决定在第一线工人中实行定额生产、重奖重罚的浮动工资制;在干部中实行职务工资,奖金与本单位利润挂勾;在出差人员中实行了费用包干、节余分成,工资按照采购或推销任务完成情况浮动的办法。这一系列有利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措施,却受到了当时财经检查办公室的通报批评,他们还建议处分史靖国等主要负责人。

“改革不怕丢乌纱”,史靖国和几位厂领导早下定了这个决心。在原则问题上他们没有让步,及时提出了申辩,继续坚持大胆改革。

企业的“千里眼”。

史靖国深知,办好一个企业,不但要有改革的胆量,还要有企业的“千里眼”。什么是企业的“千里眼”,就是人才和信息。

为了吸引人才,弥补厂里人才的不足,他征得厂管委会同意,先后把铜川市六位工程师的家属招进本厂,还把其它厂矿单位二十名七级以上技工的子女安排进本厂。史靖国本人也在社会结交了不少知识分子朋友。这些人,组成了钢改厂围墙外的“智囊团”。他们常利用假日和工余时间,给钢改厂出主意、供信息,有的还带着助手和徒弟来厂解难题,工人们称赞他们是“及时雨”、“诸葛亮”。

为了掌握信息,史靖国订了《经济参考》、《上海科技》、《陕西科技》、《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去年底,正当厂里准备更新设备时,他在《经济日报》上看到合肥市磁性材料厂要处理一台轧钢机的信息,当即发电报联系,并派副厂长杜天成亲赴合肥,买回了设备。史靖国还把掌握信息作为厂领导和出差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奖励办法。工人们开玩笑说:“信息是厂长的命根子!”

史靖国借助于人才和信息这个“千里眼”,在事业上想得更远干得更大了!

一他们筹建的钢球厂,国庆节即可竣工。投产后,铜川水泥生产需要的钢球从外地购买的历史就将逐步结束;

——他们规划的针织厂,年底就可破土动工。建成后,可以安排不适于在钢材改制厂工作的女工;

——他们和四个小厂联合成了“秦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心在为当地工业“拾遗补缺”的基础上,发展国际市场急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前进吧,勇于创新的厂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