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位个体户青年应聘前后
本报通讯员 聂绍轩
在古城西安的胡家庙地区,传颂着一位年轻人应聘当厂长,使红光塑料厂大变样的佳话。他,就是个体户青年张玉岭。
初出茅庐
在动乱的年代里,张玉岭十四岁时就因家贫失了学。为了谋生,他曾干过装卸。在一家塑料厂当临时工期间,他熟练地掌握了塑料生产的技能和机械加工知识。党的三中全会后,他办起了西安市第一家个体户塑料制品加工厂。由于他有经营头脑,很快发展到有四万元的固定资产,年纯收入达一万余元。
当时,附近不到百人的红光塑料制品厂,亏损累计竞达二十多万元,厂里只得让大部分职工放长假。正当小张为同行们的处境着急时,红光厂派人来“请贤”。面对着厂领导的恳切态度,张玉岭亳不犹豫地和厂方定了合同,决计干一番事业。进厂后,他毅然决定转产,由生产市面上早己滞销的乒乓球,改为生产适时对口的农用塑料薄膜。这一年,该厂扭亏为盈,盈利了二万元。在改革中,上级领导部门正式任命张玉岭担任红光塑料厂厂长。
顶风破浪
小张放着自己的兴隆生意不干,却跑到这个烂摊子来,他图的是什么?不少人对此很不理解。有的对个体户当厂长不放心,也有的人在生产的紧要关头吹冷风。但张玉岭毫不动摇,仍然铁着心大刀阔斧抓改革。
上任不久,他就按自己的治厂方案重新组阁,免去了不称职的副厂长,启用善于管理、通晓生产的能人,并果断地裁减冗员。接着,他又在厂里实行了定人、定责、定产的承包责任制。五月份,这个厂有三名工人欠产,他拍板按规定扣了工资;两个干部上班时间外出吃请,他也按规定罚了款;有一位采购员出差时绕道去青岛游逛,张玉岭和其他领导不但对这部分费用不予报销,而且扣发了他逛青岛期间的工资。经过这一系列改革,红光厂果然变了:今年上半年做到了基建生产两不误,月产值达到六万余元,盈利万元以上,到七月份己完成产值计划百分之六十多。
赤子之心
人们都说:张玉岭一心扑在红光厂的建设上。这话一点不假。
自从担任厂长以来,他多少个节假日没有休息,但都没有要过补贴。过去厂领导接待客人洽谈业务的费用都由厂里开支,但张玉岭全由个人自费,七月份他因公接待费用占去了他月工资的一半,只剩下四十多元拿回家。他爱人说:“照这样下去,怎么能贴得起?”他却解释道:“党的好政策给咱开辟了致富路,咱们总不能只顾自己。看看这刚刚缓过气的小厂子,怎忍心给它增加负担。为了工厂咱们贴点也值得!”
是呵,正是党的富民政策温暖着张玉岭这位个体户青年的心,激励着他为这个小厂打翻身仗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