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
张中桥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作过一幅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上联以勤苦读书的学风自励,下联以朴实无华的文风自勉。
谈到文风随人想起“诗圣”杜甫。他写诗时,总要反复修改,自己还反复吟唱,验证效果,看还有没有不妥之处。据说他在京城长安时,暮春的一天,他独自去城东南的曲江头游览。面对大好的阳春烟景,自斟自饮,心旷神怡,诗情油然而生。当即写了首《曲江对酒》的七律,诗中三、四两句是“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还较满意。但在回家的路上,反复掂量,却感到这第三句有些不踏实:桃花和柳絮,怎能“欲语”?这“欲语”的形态又如何?边走边想,最后改定了三个字,一到家,连墨都顾不得磨,抓过毛笔往砚池里蘸了蘸,用淡淡墨迹,改成了“桃花细逐杨花落”,心里才踏实下来。
由此可见,吟诗作文必须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以使文句简明精炼,无懈可击。南朝人刘勰有部著作叫《文心雕龙》。所谓“文心”就是写文章要用苦心,不可草率;所谓“雕龙”,是讲作品要有文采,写文章要象雕刻龙纹那样精雕细刻。因为文章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要做到准确地反映生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易于接受,那就需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写文章缺乏词汇就好象盖房子缺乏砖瓦,做饭缺米下锅,就是高明的建筑师和“巧妇”也是无计可施的。有人统讨过,英国作家萨克雷掌握的语汇约五千个左右,著名诗人拜伦、雪莱的语汇有八九千,最多的是莎士比亚,他使用的语汇竟达一万六七千之多。因此莎士比亚剧本中人物的对话,总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要使自己的文章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就应该注意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词汇,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