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他,叩开了吉文字学的大门
——记我省自学成才一等奖获得者王慎行
本报记者 杨明洲
“玩电老虎的,居然成了金文考古的内行!”这一消息不径而走,成为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的重要新闻。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西安古代金石拓片展览》即将赴日展出,但展品中西周部分的八件青铜器铭文考释还无人撰写,筹办人为此事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有人领来西安市第五建筑公司的电工王慎行。
在人们疑虑的目光下,这位三十七岁的建筑工人却一口应承下来。三天后,两万字的西周八器铭文考释摆在了筹办人的桌面上。
王慎行是怎样叩开古文字学的大门呢?
逆境中的追求
雪夜,古长安街头。十八岁的王慎行弯腰躬背,吃力地拉着装满行包的架子车。雪地上,留下了两道车辙,一行脚印……
那是一九六〇年,王慎行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在他刚刚进校报到的时候,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从西安遣送回富平老家。当时,他的四个弟妹年幼,最小的才一岁。母亲身弱多病,又没有工作。为了养家糊口,王慎行被迫辍学了。不久,他被一家街道建筑队招去当小工,以后又干过瓦工、木工、电工等。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因建筑队没有活干,王慎行常常领不到工资。无奈,他只好租了别人一辆架子车,没黑没明地跑火车站,为过往的旅客搬运行李,以此维持全家六口人的温饱。
“一息尚存书要读!”坎坷的遭遇,更使王慎行体会到学习机会的可贵。他利用工余浏览了《史记》、《十三经》等大量的古典文献,同时尝试着文艺创作,并很有兴致地研习书法和篆刻。经过刻苦努力,他居然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五百多篇文艺作品,二百多幅(方)书法篆刻作品。这些,成了他研习古文字学和殷周史的前奏。
抄书的甘苦
在十年浩劫中,文艺创作园地百花凋零,万马齐喑。(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