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用心血浇灌的“花”
——访树根造型艺术青年业余作者董永宁
本报记者 李孝希
不久前,记者慕名采访了树根造型艺术的“小字辈”、西铁分局青年工人董永宁。
走进小董的储藏间,仿佛踏入了一间树根造型艺术的“大观园”。主人自豪而又谦逊地指着他的作品说:“我是一个不在行的园丁,这就是我十多年来用心血浇灌的‘花’。”
留连这近百种各呈异彩的树根造型艺术,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有古今人物、飞禽走兽,或坐,或立;或静如处子,或动若挟雷;有的雍容典雅,有的含蓄质朴。正是这些制作精巧的艺苑新蕾,使小董这个普通工人,自学成才,脱颖而出。
董永宁搞树根造型已经十多年了,他走上这条业余创作之路好似偶然的。那是在华山检修铁路桥的时候,一天下工的路上,他一脚踢在了一个“古怪”的树根上。奇型的树根,引起了他的联想,“它多象一头雄狮啊。”以后,凡有些形象的树根,他都收集起来加工。艺术的殿堂充满着迷人的魅力,但攀登的道路又是艰辛的。小董“恋”上了树根艺术的创作,但文化基础差。他为了攻克文化关,便购买了有关书籍来读。图书馆里,他也成了常客。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又成了他求得学习和创作上指导的老师。天长日久,从学识和技艺上,他长进很快。
树根造型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的,需要作者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在非中求似,因似定形。董永宁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素材内在的气韵。他的作品“鳄鱼斗海狮”,构思奇妙,形神兼备。这是他从电视里鳄鱼下水捕鱼的镜头得到启发和联想,选取一块象鳄鱼的材料,使其表露俯冲姿态,尾部拼接一块呈悬崖峭壁之势的材料,又找到一块象海狮的材料作底架,几经加工,通过较长时间的创作才制成的。就这样,一个个极普通的枯木朽根,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妙趣横生的艺术佳品。
树根造型的原材料大多来源于深山峡谷。为寻找畸形的树根,小董利用节假日,出没在秦岭深山。他一天大约要走上百里路,干粮吃完了,就喝山溪水。既使这样,往往还是乘兴而去,空手而归。一次,他去华阴县的黄埔峪,整整在山里转了三天。回来的路上,他才发现一处悬岩石缝里裸露的一棵枸树的根。他绕道攀上了悬岩,用随身携带的绳子,一头捆腰上,一头拴在岩畔的树上,冒风险把自己吊下悬崖,用橇棍取下了“枸骨”。后来用它制作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凤凰独立”艺术品。
近年来,小董的作品先后登了报刊、上了电视。多次在省、西安市的展览会上受奖,受到了有关部门、知名学者、国际友人等的赞赏和鼓励。不少作品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今年西安铁路分局授予他“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积极分子”的称号,最近又出席了我省职工读书自学成才表彰会,并荣获大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