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1月25日
第2版
02

承包产的喜悦陈国富

春毕秋实的收获季节,我走访了大荔农场的部分家庭承包户,看到许多喜人的景象。

“拣吃户”变成“买吃户”

原三站副站长赵绍兴,一家八口人,承包前是“僧多粥少”为了补充口粮,每到收获季节老婆孩子都要下地拣粮食。职工把他家叫“拣吃户”。今年实行责任承包,他家承包了一亩四分菜地,没费劲到八月竟纯收入一千多元。这下他尝到了甜头。九月,老赵辞去职务,带头办起了家庭农场。他贷款买了辆小型拖拉机,干完农活就跑运输,一个月就能净挣近千元。当我问起“买吃户”的来由时,他笑着说:“因为要多干活,多挣钱,所以没时间做饭,全家经常是买着吃饭。”我这才醒悟。是啊,虽然都是“吃”,但从拣到买却是一个“飞跃”。

“懒汉”变成“致富人”

四站农机工郭锐,过去当懒汉,混日子,练打拳浑身来劲,干起活却浑身没劲。联产承包后,他停薪留职在大荔城北赁地皮、盖房子,办起了机具修理部,还招聘了一名帮工,扑腾了半年多,不仅修理技术和质量出了名,勤劳致富也出了名。不到五个月个人收入四千多元。还购买了一台电视录像机。见到郭锐时我半开玩笑地说:“看来责任制不光给你请进了‘财神’。还能治懒呀。”他却认真地说:“对,花钱咱有的是。就是愁时间买不来呀。”

“守财奴”变成“开明户”

农场一批建场初期的“老农垦”,几十年来生活一直是“穷过渡”,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点钱纸包布裹地珍藏着,人称他们“守财奴”。可一兴办家庭农场,个个都亮开了“财相”;买汽车,盖房子,开饭馆,搞缝纫,修钟表一下子百业俱兴,真有点“翻身求解放”的气魄。农工李清元夫妇,承包种蔬菜,点西瓜,三年变成了“万元户”,成了农场第一个抱回进口彩电的人。最近,他又拿出五千元承包了一座水库养鱼。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