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2月0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西予湖畔访程琳 蓉城的灯 春节电视有九台文艺晚会 阿原筹拍《炎黄子孙》 真由美想来中国拍片 应当重新评价张恨水 三岁小孩重百斤 朝阳 劳工律师施洋 (组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西予湖畔访程琳

本报记者 石文彬

虽是隆冬季节,数九寒天,灯火辉煌的浙江体育馆里却是春意盎然,一片欢腾。近万名观众合着一个小演员《熊猫眯眯》《酒干倘卖无》的扣人心弦的歌声,在有节奏的拍击着……突然,歌声嘎然而止,随之是一阵迸发出来的热烈掌声。

她,就是东方歌舞团的演员程琳。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小姑娘的歌声为什么能这样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弦,引起千万个青年强烈的共鸣?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访问了她。一天下午,在西子湖畔的望湖宾馆,我和几位兄弟报刊的记者来到了程琳的房间。正好,小程的爸爸、妈妈、弟弟也在那里。她长得有些瘦小,说不上很漂亮;但说起话来利索铿锵,似乎和她的年龄不大相称。

一见面,她就爽朗地说:过去,我有点怕记者,现在见的多了,也就不怕了。我三次去香港演出,每次都有许多记者找我谈话。有的记者就说:一个十三岁的歌星在大陆受到迫害,闭上了嘴巴。我说:我现在不是在这里唱歌吗?其实也没有什么,一个新的事情,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接受得快,有的人接受得慢。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当然,对有些同志的说法我是有些意见的。“那么就从这段往事谈起吧!”于是,程琳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身世和走上音乐舞台的历程。

小程是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一个戏剧世家,爸爸妈妈是洛阳豫剧团的导演和演员,弟弟也是歌唱演员。七岁时,她就跟上爸爸学拉二胡,八岁时登台演出,初露锋芒。十一岁时,考进了海政文工团,正式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当时,文艺界已开始解冻,小程琳很喜欢流行歌曲,也觉得自己还有这方面的天分,就入迷地学唱了起来。在文工团领导的支持下,十三岁那年,她在首都举行了独唱音乐会,一下子引起了轰动。有的人拿着当时正热门的五张《大蓬车》电影票换一张音乐会票。没料想这下倒惹下了麻烦。有的同志在报纸上写文章说她的演出是摹仿xxx,有“挑逗性”、“油腔滑调”等等。说到这里,程琳的妈妈插言说:孩子还小,那里有毛病给指出来是对的,但一下子加上这么多的罪名可就受不了!十三岁的孩子唱歌怎么能不摹仿,当时程琳还拿上那张报纸问我:“妈妈,什么是挑逗性?”弄得我真是啼笑皆非,无言相对。从此,团里就决定程琳不再上台演唱,连探亲回家也约法三章:不准登台唱歌,不准录音,不准见报。

此时,程琳显得有些激动,低沉了声音说:那时,我的确想不通,虽然有华道理我也弄不大懂,但我想,我这样一个小孩子初登台为什么能引起观众的赞誉,群众既然喜欢这些歌曲,为什么又不准我唱……!多亏了党的文艺政策的春风和王昆、侯德健、刘秉义等老师的帮助才使我重新登上了舞台。特别是王昆老师,当我还蒙受压力的时候,是她挺身而出,把我借调到东方歌舞剧团,亲自给我上课,亲自安排我演出,几乎每一场她都跟上指点。可以说,没有王昆老师的扶持,我这个幼苗是很难破土而出的。可当时她也是担着风险的啊!

在谈到她的想法和今后打算时,程琳颇有感触地说:为什么现在有些人把西方音乐当成正统,而把一些源于我国民间音乐的流行歌曲看成歪门邪道。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音乐,吸收各方面的精华,走出自己的路。音乐是和人民的心灵息息相通的,一定要跟上时代潮流,这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也无法阻挡的。最近侯德建先生的唱片专辑在东南亚广为流行,有两张还获得了“白金唱片”的荣誉称号;其中有我唱的五首歌曲,我也跟上有了点名气,说中国大陆出了个小歌星。我想这也是我们祖国的荣耀啊!

当然,我知道自己的基础很差,可以说才刚刚学起步。接着,她深情地说:现在,我倒真觉得自己应该停一停了。我需要时间,需要学习。我在正规学校里只读了五年书,现在每天都要用比较多的时间学习语文,学习外语,打好基础,准备到国外去留学。可能再过些时候,我暂时不能为大家歌唱了。但是我的歌总是要为观众服务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提高以后,我将到农村,到工厂,到各个角落,把更美更好的歌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杨晓兵摄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