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其一人其事其案
石闻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前台湾日报记者、著名作家江南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寓所被暗杀而死。江南遇害,震惊海内外,特别是引起了美国华人世界的强烈愤慨。十月二十一日,在旧金山中国城的丽安殡仪馆隆重举行了江南的追悼会。我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送的挽联“居异邦怀故土志祖国和平统一,评世事主正义挥钧笔一代英才”,对江南的一生作了恰切的评介;加大柏克莱分校台湾同学会的挽联“江南一死,千古奇冤”,道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悲愤心情。特意从华盛顿赶来的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龙绳文先生在讲话中说:“四十年前中国社会发生的李公朴、闻一多等被暗杀的事件,今天重新又发生在美国华人世界。李、闻的政治谋杀事件,导致了‘政权’的崩溃。今天在美国干这种事,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江南何许人也?是谁杀害了江南?江南之死说明了什么?本文将就这些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一些介绍。
少年飘泊 弃戎从笔
江南本名刘宜良,一九三二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县。九岁丧父,由祖父抚养长大。江南从十五岁起便开始独立生活,备尝人间辛酸,也没有机会受完科班教育。但是少年时代他那位望孙成龙的祖父却对他教养极严,常常教他熟读古书,尤其是《古文观止》,虽然当时他对这些填鸭式的教育大为反感,但事实上却使他终生受益不浅。江南的文章言简意赅,文笔流畅,与这个根基不无关系。
一九四九年,江南只身飘泊台湾,次年入台湾“国防部”政干班,班主任是蒋经国。毕业服役两年后再入干校。当时他已听厌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滥调,对军中生活十分厌倦,决心弃戎从笔。毕业前的三个星期,当他得知已被分配在驻高雄的八十军时便铤身走险,在同学们列队去礼堂举行毕业典礼之际,和带队的分队长当场冲突,并主动到禁闭室报到。当天下午,队长张善鉴前来劝说,要他写一张悔过书,一了此事。他率直地回答: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无过可悔。于是,校长王永树下令“开除”。江南在日后的《蒋经国传自序》中谈到这一段往事时说:“其实,干校没有开除我,我开除了干校。”
脱离军队后,他先求读于台北市师范大学英语系,后担任台湾日报记者,曾被派往香港、菲律宾及东南亚各国采访。回台湾后写成《香港纪行》、《动乱的东南亚》二书。一九六七年,被派往美国华盛顿。工作之余,江南申请进美利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七二年,修完课程,准备撰写论文,而其题目,正是蒋经国的生平及其政治理想。以后因为所申请奖学金无着落,遂在华盛顿市区之“郎芳购物中心”开设礼品店,经商谋生,继续写作。一九七八年,迁来旧金山,在渔人码头开磁像店。经济上既无后顾之扰,江南遂集中精力于写作,《蒋经国传》之前几章,就是此时写的。江南前妻刘冠群,生一子,现供职于美一电脑公司。一九五九年因意见不合离婚。一九六七年,与崔蓉芝结婚,生一子,现年十三岁。江南遇刺时年仅五十二岁。
秉笔直书 惨遭杀害
是谁杀害了江南?还得从《蒋经国传》谈起。一开始当他以此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向新泽西的“中国国际基金会”申请补助时,就遭到其中与台湾有关的中国董事的否决。《蒋经国传》“来台以前”的部分,十年前曾在香港《南北报》月刊发表,一九八〇年曾出过单行本;真正冲击性较大的是“来台以后”的部分。这部分十个月前即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论坛报》刊载完毕,经过修改的《蒋经国传》的单行本已经问世。江南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书中的资料,有许多是江南亲自从许多历史见证人口中得来的,而且从美国各大学图书馆和国会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珍贵档案材料,包括蒋纬国,王升等都是他索取第一手材料的对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脱下情感的有色眼镜,帮助对历史有研究兴趣的读者,找到历史的片断和零缣……主要是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秉笔直书。”而这些就必然触及台湾当局的疮疤和蒋家父子的隐私,这当然是台湾当局所不能容忍的。正象谢善元教授在《江南著蒋经国传序》中说的:“大家都希望能越过歌功颂德者的马庇文章,以及经过删节的自白,穿过种种假象,直观真象……他的基本态度,只是‘用史家的态度来评定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功过’。”“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人间自有是非,公道终在人心,读者看了蒋传后自有评价,无须台北劳神防范。”
促使江南被暗杀的另一个原因是江南正在准备写作中的吴国桢传。据知情者透露,当年蒋介石为蒋经国问题和吴国桢闹翻,吴离台时托“夫人”之庇带走了十二箱资料,包括蒋介石在大陆仓惶撤退时的不少机密手令。吴到美后以此要挟蒋把留到台湾的儿子送到美国,作为不爆内幕的条件。岂料吴手头的材料,最近盛传为江南所掌握,并将陆续扬出,令蒋家父子十分紧张。其实,此事在江南的《萨瓦那访吴国桢》一文中早有伏笔。吴国桢曾感慨地说蒋介石的悲剧是“只会杀人放火,不懂安邦定国”。当江南要求做点笔记时,吴欣然应允,但再三叮咛,他在世时,不能发表。看起来吴国桢毕竟老练世事,深知此道,在世时不敢公布这些材料,以免遭杀身之祸。而江南则以他的春秋笔秉公直书,步无数先烈之后,成为华人在海外以身殉言的第一位烈士。
联想到当年写蒋经国传时,章孝严、章孝慈曾经跟江南疏通,对他俩兄弟的隐私笔下留情,江南接受了他们的请求。而蒋孝武愿出四万美金作交换条件要江南不出《蒋经国传》,江南却不买账。这下更使这位太子怒不可遏,于是,一套假竹联帮之手,暗杀江南的行动计划就形成了。据台湾某高层人士透露,一九八三年七月,宋楚瑜以新闻局长的身份访旧金山,希望对阻止江南出《蒋经国传》事作最后谈判和解决,由于江南态度坚决,无可商量,宋返台后,即将此事呈报蒋孝武(蒋经国的儿子、台“国安会”副秘书长),并建议采取断然措施。一九八四年,江南发表《吴国桢专访》,且应邀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典,使蒋孝武进一步下定了暗杀江南的决心。
蒋孝武决定谋杀江南后,曾向蒋经国请示,蒋未置可否,嘱与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沈昌焕仔细磋商。沈主张召集一次秘密的小组会讨论。参加会议者包括台湾“国防部”、“外交部”、“侨委会”、“海工会”以及新闻局的头头。会议主张“制裁”江南,一方面认为江南触及蒋政权的痛处,且数次前往大陆,主张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及奥运会成绩优异,侨情不利台湾的“海外斗争”,“制裁”江南,可收对倾向大陆的海外侨胞的恐吓之效。沈昌焕将会议结果告知蒋孝武,并决定由流氓组织“竹联帮”担任制裁任务。出面和竹联帮联系的是“国安会议”的一名顾问。他找到竹联帮的“老大”陈启礼交代任务后,陈要求面见蒋孝武,蒋不允,但和陈通了电话,并告知处决江南的行动,应在蒋孝武访问日本不在台湾期间进行。据此,陈启礼详细制定了谋杀江南的行动计划。由陈启礼具体指挥,吴敦、董桂森充当杀手,俞大钧任司机担任接送,于十月十五日刺杀了江南。
弄巧成拙 欲盖弥彰
台湾当局原以为这次暗杀事件天衣无缝,同时还准备了万一事情闹大,把一切推给竹联帮并准备以一名“犯了罪的上校”搪塞顶罪的应急措施,以为万全。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没为,在海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众目睽睽的洞察下,台湾参与暗杀行动的迹象也越来越暴露,加上陈启礼十月二十一日返台之前,给台湾情报处副处长陈虎门通了电话,已为美情报部门所掌握,就更加无法掩饰事实的真象。于是台湾当局很快就开始了他们早已计划好的“一清专案”,回戈“扫黑”,希冀一箭双雕,把黑社会人物“一网打尽”,把杀害江南的责任统统推到竹联帮头上,以为,“把凶犯关押起来是不泄露机谋的最好办法”。所以“扫黑”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陈启礼。“扫黑先扫竹,擒贼先擒陈”,由“国家安全局长汪敬熙坐镇指挥,直扫陈的住宅,逮捕了他。与此同时,据传逃往菲律宾的案犯董桂森可能已被暗杀。但是陈启礼早已防到这一招,他在美暗杀江南期间,就故意以“情报局线民”的身份,把事情的经过,来龙去脉录制了三盘录音带。其中一卷交竹联帮在美绰号“白狼”的张安乐,一卷交绰号“黄鸟”的竹联帮分子,一卷带回台湾暗藏家中,并嘱张安乐等人,如他在台被“一清专案”逮捕,可设法用录音带救他。陈被捕不几天,美已传出得到了有关江南命案的录音带的消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在大量确凿事实面前,台湾当局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情报部门有人“涉嫌”,并拘押了情报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及第三处副处长陈虎门。
目前,江南被害案还远没有了结。但是不管美国作何处置,台湾当局何以对待,他所造成的影响,引起的波澜是任何人也无法掩盖的。正象台湾大学教授傅湖所说的:“这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他可能会破坏‘政府’的形象……我相信他比水门事件更为严重。”国际舆论也强烈呼吁:“台湾必须把这件事情清查到底。他还必须停止谋杀刘宜良的事件达到高潮的这种情报活动的方式。”而这一切必将使台湾当局自食其果,遭到重大的政治危机。
江南先生的血是不会白流的。他用他那刚正的笔,不朽的生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又谱写了一曲正气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与那些暗杀者的愿望相反,杀害江南不但不可能逆转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反而会唤起海内外更多的炎黄子孙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为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题图 插图 林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