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山区铺路搭桥的人
本报通讯员 荣山 本报特约记者 王友根
今年春天,地处秦巴山区的石泉县炮声隆隆,数万农民劈山修路。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干部、携带测量仪器,在各施工点上巡回检查。他,就是县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交通局局长范永新同志。看到广大农民群众改造山河的宏伟场面,面对峰峦迭嶂的群山,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一九七〇年,二十四岁的范永新从西安公路学院毕业,分配到石泉县工作。当时,这个县徐汉百,西万两条国家公路从县境通过外,没有一条地方公路,全县二十九个乡镇,只有八个通公路,交通十分闭塞,真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有的乡离县城近百里,只有羊肠小道可行,每年进出这个乡的数百万斤物资,全靠农民肩挑背扛,花费在这上面的工日就达四五万个;一个农民患病,村上绑花杆往县医院抬,由于延误了时间,走在半路上就断了气;一名妇女难产,急需送县医院剖腹,也因交通不便而母子双亡。范永新看到这些情景,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决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山区公路建设事业。
通过实地勘测,范永新对石泉县的公路建设,作了粗线条的规划,上级政府又陆续拨来公路建设投资款和炸药、钢钎等。老范正式投入工作了。他白天踏勘,选线,测量;晚上,又一个人坐在煤油灯下精心编制施工方案,一天工作常常达十六、七个小时。有一次,他们进入一片灌木丛中勘测,不小心捅了马蜂窝,被成百上千的马蜂包围,身上脸上多处被蜇引起发高烧,生命处在危险中。幸亏当地一个农民用嘴咂出了马蜂的毒液,敷上草药,才使他转危为安。病未痊愈,他又投入了工作。由于全县人民的努力和施工队伍的辛勤劳动,到七九年,全县已修建地方公路五百多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公路。
桥梁在山区公路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山里人说的:“有路没桥等于没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学过桥梁专业的范永新借来了有关桥梁建设的书籍,又自修了日语和俄语、翻阅了大量建桥资料,掌握了桥梁设计基本理论。十年多来,他设计和指挥修建了二十多座桥梁,其中有钢筋混凝土桥,双曲拱桥,悬切拱桥和钢架拱桥等十多种。由于工艺比较先进,为国家节约投资五十多万元,钢材五十多吨,木材一千八百多立方米,经济效益显著。
十多年来,范永新不但为改变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作出了贡献,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筑路建桥的技术力量。八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又被提拔担任了县交通局长。现在,他又对发展石泉交通运输业提出新的大胆的设想,决心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为石泉经济的腾飞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