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开拓新生活的年轻人
——访秦川机床厂青工张稳进、宋三喜
刘庆云 李茂菊
八四年底,宝鸡秦川机床厂爆出新闻:青年工人张稳进、宋三喜两人,人均完成六千六百工时,一年干了二年零七个月的活,全年无一废品。岁末一算:光奖金拿了千元,年总收入相当二于高级工程师的收入。今年元月,两人同时受到嘉奖晋级,都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
“五四”前夕,我们走访了这两位年轻人。
高效型
“我俩一连进车间就感到兴奋,脑子里的头一个信息,今天是什么活,接下来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用时盘算。”这是小张和小宋接受采访的第一句话。停了一下后,小张坦率地说:
“我们最看不上那些整天泡在机床上不出活的人,所以我俩一上班就琢磨采用什么办法加工最快。其实人和人之间加工的速度差异并不十分大,关键就在于你是不是动足脑筋抓紧每一秒钟。”
确是这样,生活中的张稳进走路都是风风火火的。八点上班,七点三十分送儿子进托儿所,接下来就是打打羽毛球,弯弯腰,踢踢腿。上班号一响,立即进入岗位。这不!就在我们刚刚进行采访的半个小时里,他竟下意识的看了三次手表。平时,他更舍不得时间吹牛闲谈了。
艺多型
如果说他俩生活生产的高节奏是使他们走向“冒尖”的第一个侧面的话,那么第二个侧面便是集各种技艺于一身。
一十三、四年的工厂生涯,造就他俩成为掌握各种技艺的人。在他俩操作卡上,清清楚楚地注明可操作内圆磨、外圆磨、特种磨、卧镗、座标镗等七、八种机床。现在他俩又偷着学车床、钳床的操作加工技术。
有趣的是,他俩的业余爱好也离不开“艺”,他俩都会一手木匠活。小家庭的家俱都是亲手制作的。看着眼前这两位多才多艺的年轻人,我们不禁想到;掌握多种技艺,不正是这一代年青人向老一辈人在挑战吗!
智力型 “我们不是笨牛,而是人,要用人脑的智力寻求高效率、高质量。”小张和小宋又向我们展示了他俩走向“冒尖”的又一侧面。
他俩乐意接受新技术,首先答应在自己操作的机床上装置数显同步感应器。小宋说:“这等于给我们多了一双手,一双眼”。
他俩自制一种土夹具,在加工一种气缸时工效提高四倍。他俩改进装吊工具,大大减轻了体力,提高了效率。在偌大的、设备齐全、工夹具较为完善的秦川厂,他们的小改小革竟作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为此,宋三喜受到宝鸡市“五小活动”组委会的表彰,张稳进获厂“质量标兵”称号。
求乐型
他俩是高效多艺的工人,但他们业余时间又是爱玩、快乐的活跃分子。
瞧!运动场上,张稳进是活跃分子,他是宝鸡市职工排球赛获“十连霸”的秦川机床厂男子排球队队员,他还是个打猎迷、钓鱼迷。
宋三喜生性好动,厂里举行的篮、足球赛,那次也少不了他。他精于运筹,善于算计,打得一手好牌。
说实在的,小张和小宋不是完人,是千千万万年青工人中的凡人,他们的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但在他们的身上,却使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代青工的风貌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