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5月14日
第2版
02

良才千里遇知音

——记高原电容器的研制者和他的两位厂长

本报记者 杨明洲

千里呼唤有回声

深秋的夜晚,广东省阳江县海滨小镇——闸坡公社,一个小医疗站的单身宿舍里,四十多岁的张浩奋追忆着逝去的岁月,正在挥笔疾书?……

一九六二年,参加工作七年的中专毕业生张浩奋挑着行李,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广东老家,他是因营养不良引起的浮肿病治疗无效,被迫退职的。西安电力电容器厂的同事们知道,张浩奋虽然没有大专学历,但他除在本厂生产与科研中发挥作用外、还多次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成为我国著名的电力电容器专家冯勤为的好助手。被迫返回家乡后,为了治自己的病,他常向一位老中医医请教,竞成为一名受欢迎的“赤脚医生”。在十余年乡间行医的生涯中,张浩奋不免有一种所学非所用的惆怅。到了一九七八年,他再也压抑不住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电容器专业的强烈愿望,执笔给当年的老领导写一份自荐式的“工作汇报”,发出多年来深深埋在心底的呼唤。

次年春,这份辗转过多人之手的“汇报”,连同老专家冯勤为的荐才信一起,由绿色的鸿雁送到我省渭北高原东北端的合阳电力电容器厂。厂长贾志革思贤如渴:“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副厂长吕武相更是求才心切:“是颗明珠,就不能让他再埋没了!”于是,他们立即派人去西安,对张浩奋过去的工作情况作了全面了解。接着,又拿出了合阳县第一个招聘人才的方案。定下这一切后,副厂长吕武相受厂党政组织的重托,千里迢迢前往广东请贤。

异乡胜过家乡暧

一九七八年冬,张浩奋一家五口来到了合阳电力电容器厂。为了让这位南国的技术人员安下家,厂里早给他们全家赶制好床板床头和日用家具,连厨房里的炉子,风箱和锅碗盆瓢也都是崭新的。

张浩奋的工程师职称一时批不下来,审定工资时有关部门开始只定了四十三元。根据张浩奋的能力与贡献,征得有关领导机关的同意后,贾厂长当场拍板:按招聘时定的六十五元发。去年,老贾又多次到主管部门奔走呼号,使张浩奋的月薪升至八十七元。

张浩奋的爱人在厂里安排了工作,孩子也就近上了学。但由于种种原因,直拖到八三年全家人才报上了城镇户口。几年来,厂里一直安排为他家购卖议价粮油,超出平价的部分都由厂里报销。两位厂长说:“这是我们正当的智力投资!”

厂里盖好水暖设备齐全的家属大楼后,两位厂长首先安排张浩奋搬进最宽畅的一套住房,面积达七十平方米以上。从条件到面积,远远超过厂长们自己住的两间小平房。

来自组织的关怀,象火一样温暖着张浩奋的心。他,要在这个县办小厂大展宏图。

当时,合阳电力电容器厂品种单一,质量粗糙,产量也小,到七九年已处于关停并转的关头。为了摆脱困境,张浩奋提出改加热试漏为真空试漏的新工艺,解决了电容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漏油严重的难题。两位厂长还采纳了他的意见,改变了原先的生产流水线,产品也由一个品种两个规格增加到七个品种二十六个规格,使这个百人小厂成为生产并联电容器品种比较齐全的一个厂家。到一九八四年,全厂税利上升到十五万元,相当于七九年的七倍多。现在,这个小厂已跃入了全省重点企业的行列。

知音共勉攀高峰

在抓产品质量和品种的同时,张浩奋又瞅准了一个新的目标—研制高原电容器。这是国内知名专家提出的课题,但在设计方面还没有统系的理论依据。工作伊始,六种设计方案先后被否定了。

两对着好心的劝阻和种种闲言碎语,老吕为张浩奋鼓劲说:“大胆地干吧,有什么差错,责任由我们承担!”贾厂长还陪着他,到云南等高原地区体察高原气候的特征。试验开始后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张浩奋钻在一个废科库里,和助手们自制了人工气候室、自动测量仪、降温装置等。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两千多个数据,并试制出了高原电容器的样品。一九八三年九月,高原电容器开始在西藏高羊第八井电厂挂网运行。在海拔四千三百米的雪山峡谷,高原反应使张浩奋耗尽了体力,先后三次病倒住院。但他每次都是病未痊愈就投入工作,坚持完成了挂网任务。

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在两位厂长的全力支持下,张浩奋终于完成了高原电容器的论证、验证和实地运行等任务。去年底,这一新型产品通过了技术鉴定和投产鉴定,并荣获省政府技术开发奖。现在,西藏、青海等兄弟省区争相订货,高原电容器成为该厂的骨干产品之一。在捷克召开的国际大电网电容器技术专业学术会议上,冯勤为高级工程师宣读了他和张浩奋合作的介绍高原电容器设计原理和构造的论文,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们的关注,为我们祖国争了光。

在人们的赞誉声中,张浩奋和他的两位厂长又在着手开发新的产品。当记者请作详细介绍时,他们却异口同声地说:“还是等拿出成果后再说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