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5月14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腾飞的一代 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 图片新闻 凿开河,错开的河 我爱中华 美哉煤城 在矿如在家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腾飞的一代

桑树坪煤矿党委书记 陈鹏

有人说煤矿工人黑、脏、粗,那是过去。

八十年代的煤矿工人,站在振兴中华的行列,以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创造性的劳动,树起了全新的形象。桑树坪煤矿就是一个例证。

从宋代到清朝,在桑矿便有人采煤冶铁,锹挖、筐拉、人爬,度过了多少艰难的岁月?一九七七年,我矿定为设计能力是年产三百万吨的大型矿井,并先后从西德、奥地利引进了综合采煤和联合掘进机组。这些“洋机器”,机械化程度高,使用和管理,国外都要求大学毕业的。而我们近万名职工,百分之八十是从十年动乱过来的青年人,文化程度很低。怎么办?为了为国争光,填补西北机械采煤的空白,全矿上下立即掀起了学习技术、学习文化的热潮。工人们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并且响亮地提出:“向科学要产量,向速度要效益”的口号。越来越多的矿工报考了电大、函大,我矿办起了技校、党、政、团

校,参加学习的已近九千人次。

 如今,“干煤矿只要有力气就行”的旧观念越来越淡了,而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讲文明的新型矿工正在茁壮成长。这些年轻人不仅是掌握“洋机器”的能手,企业管理的骨干,而且成了比地下乌金更宝贵的财富。

 实行经济责任制后,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矿原煤产量不断增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平峒井口八二年八四年两次超过年产九十万吨的设计能力,突破了百万大关。两个综合队分别达到了国家甲级队和丙级队的标准。桑矿这个发展中的年轻矿井,将在一九九〇年达到设计能力三百万吨。现在,全矿职工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奋斗着。

我们的矿工,在深深的井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给亿万人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他们却“牺牲了自己应当享受的那部分阳光,而把光和热献给人民”(斯大林)。

他们是腾飞的一代,他们是四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