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探索,用一颗赤诚的园丁之心
(上接第一版)从多年封存的旧书库中,为学生找来二百多本青少年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先浏览,遇到精彩段落夹上卡片,反复吟诵体会,然后分类摘抄,写出读书笔记。
初中是学生的优势记忆期,他还配合课堂讲授内容,根据四时季节变化、景物的变迁,采用见机穿插、乘兴学习的办法,启发引导学生每学期抄记、背诵五十首优秀诗歌。
就是这些锁细的一招一式,给了学生一种新鲜感,使学生有效地扩展了知识,扩大了词汇,锤炼了语言,还使学生对他产生了亲切感和信任感。
(三)
他欣喜,但没有懈怠。他鼓起了更大的劲头,带领学生按着预定的步骤,向语文教学的难点——写作,发起了攻击。
学生们反映“没啥写”,他发现主要因为学生没有观察习惯,缺乏分析能力,而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写观察日记。所以,他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每篇集中写一件事。同时,他还常常亲自带着学生去观察,观察春,观察冬,观察飘落的树叶,也观察骤来的风雨;每次观察都拟定出较为详细的观察提纲,写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指导学生做到细心,精确,善于分析,还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与观察活动相配合的诗词、词语,随时启发他们联想、运用,将观察结果很好地表现出来。渐渐地,学生们不觉得没啥写了,写作兴趣浓厚了,作文中的套话、空话也消失了。《春天来了》、《雷雨前后》、《秋夜赏月》、《水库秋晨》等一批构思精巧、描绘细微、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情趣的好日记,出现在他的案头。
该迈出新的步子了,这就是发展学生的领悟能力、由仿到创、掌握写作技巧。他希望,当迈开这一步的时候,学生们能把“不会写”这一难关甩在身后。
十三、四岁的孩子模仿性很强,作文由仿到创,才符合他们认识事物、增长才能的规律。于是,他把课本或课外书上的巧妙开头和结尾、插叙、倒叙等多种手法、“程式”指点给学生,并安排和指导他们做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练习。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农村学生有切身体验,他就让学生写诗歌意境浅述。学了《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则让学生写《赞柳》、《柳树风格浅议》等,使读写有机配合,学生觉得学有榜样,练有要求,意趣横生,不再觉得作文是苦差事了。
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一九八一年春天,省、市教育局对他带的这个班学生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准,作了严格的考查,结果在这个起点低,条件差的山区初中毕业班,全班学生语文已有三分之一达到《大纲》要求,三分之一接近《大纲》要求,下余三分之一介于高中与初中毕业之间。
强育林走出了一条教改新路,他和房振宇同志合写出的《教你会作文》一书,受到了学生和教育界的欢迎。他也被调到西安中学,在省城,在党和人民为他提供的更好的条件下,带着两个班的学生,开始了又一轮教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