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9月2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洽谈结束之后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朝阳 楼梯 图片新闻 枕头随想(随笔)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洽谈结束之后

(报告文学)

徐剑鸣

这是一九八五年的初春,农历大年初七。中国民航747客机告别了祖国大地上此起彼落的焰花爆竹,飞上了太平洋上空。

蓝天皓皓,白云悠悠……

机舱里很静,二百九十一位中外宾客分上下两层安然就座。在下面一层,靠近舷窗的地方平着一个身材魁伟的中年人,正默默地翻阅着一份外文画报。他面色沉静而安逸,象窗外淡淡的云。

他叫王建新,是西安电线总厂的厂长。

历经了人世间的崎岖坎坷、荣辱沉浮之后,这位四十七岁的工程师奏响了他生命乐章上的又一组进行曲。

他率领一支赴美考察团,飞往世界名城纽约,与美商进行引进幅照交联电线的第二轮谈判。

对于即将到来的洽谈,王建新并不紧张,心中充满自信。已经交过一次手了,第一次就使两位美商以六折的优惠让利于我方。

“你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一个不咬人的‘老狐狸’!”在古城西安,当第一轮洽谈结束后,姜商风趣而幽默地对他说。

王建新暗自好笑:我也算精明的生意人么?一个书生,不是形势所逼,我怎么会作这种生意呢!

是的,他是被“逼”到这条路上来的。

他可不是那种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厂长。一九八三年五月,他奉命到西安电线总厂上任时,电线总厂仍属市属十五个重点企业之一;全厂的人均利润居全市第三位;电线又是市场的紧俏物资,不愁卖不出去……风调雨顺,厂泰民安。王建新完全可以当个太平厂长,守住摊子就有饭吃。他已经四十五岁了,这些年的风雨泥泞,拚搏挣扎,历经磨难,饱尝酸咸苦辣,心,也该歇息一阵儿了。

可他总是静不下心来。正因为流失的太多了,他总觉得有一种压抑的紧迫感。

何况,整个中国,正涌动着改革的大潮……

秋天,他到广州参加秋季广交会,会后便率领着一队人到江南拜访了十几个兄弟电线厂。金秋艳阳,他们却无心留恋江南潋滟的湖光,绮丽的山色,一行人的脚步愈走愈觉得沉重了。

“天哪!”王建新心中暗自惊呼:“我们简直成了夜郎国人了!”

江南的十几个兄弟电线厂。其规模几乎都和西安相似,但产值、利润却成倍、成几倍地高于自己。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又向新的彼岸扬帆启锚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革管理体制……此情此景,怎不使北方男儿汗颜!

回兵西安,正逢古城潇潇秋雨,冷气逼人。王建新心头却象火在燃烧。在全厂职工大会上,他向八百多名职工倾吐了心底的呼声:

“不能再这样守摊摊、混天天了。这样下去不出三年,我们就会被淘汰的!”

“不改革,企业就没有希望!”

他向市委汇报了江南一行的感受,提出了电线厂一九九〇年的总体规划,他提出:出路只有两条,大搞技术革新,改革管理体制。

很快,一个专业化生产电线的托拉司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他极目天涯,寻找着新产品的踪迹。

电子公司一位料长到王建新的家造访。科长说:“有一种尖端产品叫幅照交联电线,上至导弹,下至彩色电视机都少不了它。我们急等用,国内却不生产,需要从日本进货。据说国家每年都要花二百多万外汇向外商购买。我们自己想生产这种线,你给参谋参谋,能行吗?”

王建新心中为之一动:这不是我正要寻找的新产品么?他凝目沉思了片刻,诚挚地说:“不行。你们的设备、技术力量都不行。你们拿不下来。科长心凉了,接着便问:“那,你们行码?你们是专业电线厂啊!”

王建新笑着说“我们行。”

这位科长倒是个爽快人:“那好,你们干吧!只要是咱国家能生产出来,总比求外国人强!”王建新决心引进幅照交联电线。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幅照技术专家马瑞德闻讯拍案叫好:“上海搞了十几年都没搞成,你们西安人敢下这个乎,有气魄!”

马教授自荐当“红娘”,将王建新介绍给美国世界贸易总公司总裁、美籍华人倪英伟先生。倪英伟接信后旋即飞临西安,盛赞西安电线厂的开拓精神,力荐美国幅照动力公司、美国电讯电话工程公司与西安电线厂洽谈。

不久,美国两大公司的副总裁结伴来到西安,与以王建新为首的西安电线总厂代表洽谈引进事项。

两位副总裁为洽淡生意,足迹踏遍世界,想不到,第一轮洽谈便领教了这位北方高原小厂厂长的精明!

王建新和他的团员们一下飞机,顾不上浏览异国风光,便落座在谈判桌前。

十四天。谈判桌前,云开雨霁,时而谈笑风生,时而曲眉凝目。作为我方首席代表,王建新不卑不亢,充分显示了主帅的风度。对于每一项条款,王建新都要开动大脑的电子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他知道:不仅仅是金钱,重要的是在谈判中要充分体现中国人的尊严!

洽谈终于在杯觥交错中降下帷幕。

这第二轮洽谈,又在第一轮洽谈协议的基础上,为我方争取到了二十万美元(折合人民币陆拾多万元)的优惠。

 一行人从谈判桌前下来,跨进了倪英伟先生的小轿车。小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那位世界贸易公司总裁、平日不苟言笑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倪英伟先生,手里操纵着方向盘,嘴里竟哼起了一支轻快的小曲儿……

一车人都笑了起来,

倪先生回首问道:“你们笑什么?”“笑你老先生,居然有这般雅兴。”

“我也是中国人呀!你们洽谈成功了,我当然高兴啊!”倪先生动情地说。宽阔的高速公路,豪华的小轿车,海风撩着花草的馨香飘进车窗……王建新深深地吸了一口浓郁的海风,眉头又微微地蹙起了。

眼前的一切,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还要营建大型厂房,还要培训技术人员,还要申报一千多万元的贷款……困难还不少。但一个人活着,如果不为国为民干一点什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共产党员,不就是应该一辈子拚博,永不休止么?何况,作为一个改革者,在改革的征途中,难道应该希冀什么的飘香的林荫道么?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王建新从在协议书上签上自己名字的那一瞬间起,又陷入了沉思……

放大 缩小 默认